仁语 0001-0010

000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生命就是学习。人生无非学习两字。习也是学,学也是习。悦,就是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自己不断成长,所感受到的喜悦之情。有朋自远方来,五湖四海的学子因学习而相识相知相交相谋,当然是开心的。但这两种快乐都来自于他者,有所期待,有所要求,尚未真正领略到学习自身的快乐。只有到了默默无闻,无师无友,而自己毫不在意,学习不缀,自得其乐,才经验到学习的本来面目,那就是乐,不是前二种外得的快乐,而是安心学习,一志于成己之是的平和,无快乐可言又无不快乐。这是德之情,我称之为仁乐。这是极不容易的,也是不可求的。大多数人学习大抵为了经世济用,在乎名利,稻梁之谋而已,而不是学以致仁,成为自己。那么,什么叫仁?一言以蔽之,就是自知之明,一体同仁。这是自觉自在自由自为自成自化的境界,我称达到这样的境界的人为仁者,以别于常人。仁者与常人的根本区别即在于自身觉悟,也就是好学与学的区别所在。仁者明白自己的天性-天命,属己的唯一的人生道路,我称之为仁道,而常人则不然,只是随大流,顶多有所选择,也无非由之罢了。仁者行于人间,男的就叫君子,女的叫淑女。如果真的能人不知而不愠,那么可以说就是一个君子,一个真正的人。

000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巧言,就是玩弄说辞,明明黑就是黑,却把黑说成白的。令色,就是擅于表演,明明讨厌对方,却装出欢喜的样子。这样的人,固然辩才无碍,随机应变,但几乎没有诚实的,而所以这样做,大抵出于私心,趋利避害。诚实就是仁。诚,必有实;实,必有德;德,所以实;实,所以诚。不过孔子说这话,不是传授察人之术,而是诲人自省,反求诸己。只有自己才可能明白自己是不是巧其言,令其色,自欺欺人。他者只能闻其言而观其色,怎么可能知道其巧其令,是否诚实?仁者固然诚实,但其言其色,他者也可能以为巧令,这就叫自以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故曰:以己度人者,鲜矣仁。虽然,仁者行于人间,不免入乡随俗而巧其言令其色,但不是为了谋取私利。这叫方便,也叫诲喻,是化人成物。所以,仁者固不为巧言令色,故能巧言令色,成巧言令色之是;巧人之巧,不巧人之所巧,令人之令,不令人之所令。

0003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什么叫道?只可以也只可能是仁道。天性所在,天命所之,仁者不违,一以贯之,成己之是,化成万物,所以德备,就叫仁道。一切以为外在的异己的道,都不是道,而是现象之见和所谓的方法论,也就是术。道在己,术在人。术者,导也,道之蔽也。流注几乎都以道释导或以导解道,不知仁道自在,不知道即仁也,不知仁必有道,道即生也。仁道,就是老子道德经所谓恒道或常道的本来面目。要之,一切外道术数,无非可道之道,乃由仁所道出,只是蔽于知见,不能致仁,故以为道即无,设为逻辑本体,且命之以异名,无非当无为用,以体为用,自欺欺人,术而已。所以,道之为政,就是仁政,就是德政,即孔子所说为政以德。仁者一体同仁,自敬自信,俭以为用,泛爱众生百姓,时惠利民,而无加诸民,是则不但可道千乘之国,必也能道万乘之国,乃至道成天下,道成万物。人而不仁,以导为道,私我欲使,重谋弄术,其敬在利,其信在人,奢用不节,爱分等差,随时劳民,虽百乘十乘不能治,虽治不服而不能久。

0004 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行,特指德行,概言之,主要是孝弟谨信,泛爱亲仁。诸端虽是天性自备,但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发明,不断反省而至于觉悟,人而仁,才成其之是而为德。这是贯穿一生的过程,生命的自身成长,是一切认知实践正而不邪的基础。我称之为仁学。仁学,就是德行之学,君子之学,不器之学,唯学以致仁,成为自己,成为仁者。这样的学者,才可以称好学。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这个意思。否则,人而不仁,为学所蔽,拘泥现象-表象-对象,亦步亦趋,虽博学多能,终是常人,不能扬弃私心,难免夭折,辜负天性-天命。所以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不是轻视学问,而是以德行为学问的根本。以致仁为一切学问的主干。余,不是指精力时间多余,而是饱满有实的意思。文,不仅是文章修辞,也泛指一切外鑠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的教育,今人的为学,可以说与孔子之诲完全背道而驰。这是教育的异化,早在孔子之前就已开始了。

0005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重,特指自重,德之厚也。德,仁之实也。仁,重之为重,重之所以重也。君子自重,自重则自威,威有其实,所以威。威,不仅是重之貌,更指重之在,重之行,重之言,重之情。不能自重者,不可以也不可能是君子,或有君子之名,也是伪君子,道貌岸然,色厉内荏,无其实也。那么,什么叫德?概言之,凡属己的自在自由自为自成且不可与夺的东西,就是德,就像我的身体;与之相反,一切异己的以为可欲可求的可以获取的东西,就叫得,就像我穿的衣服。其情就像进食,得如食物,可以充饥,德乃精气,可以养身。故曰:得者德之蔽,德者得之化。君子唯德,常人唯得。管子说:德者,得也。这是常人之见,流毒非浅。那么,什么叫固?君子自重,学以致仁,其德自厚,仿佛山之增高,巍巍然,这就叫固。常人以学为得,求其私欲,不能化德,就像流水,所以不固。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什么叫主忠信?主,特指自主。仁者自主,所以忠信。忠者诚也,信者明也。人而不仁,蔽于知见,一切异己在外,私我欲使,必以他者为其主,或自以为他者之主,这叫奴性。哪有忠信可言?忠也是愚忠,所忠在外,不忠之忠;信也是迷信,所信在外,不信之信。所以,仁者行于人间,虽一体同仁,但不会与常人结为朋友关系,无友不如己者。子曰:君子群而不党。又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是这个意思。那么,什么叫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而不仁,就是人的大过,过在不觉。知过而惮改,大抵是私意作怪,习气未脱,虽知独木桥非过不可,心有恐惧,双腿不听使唤,学未致仁,就像孔子说颜回那样,只见其进,不见其止,还没有真正觉悟,还不能激发仁勇。就这最后一句,足以体会孔子的慈悲,惟恐学者亦步亦趋,战战兢兢,不敢为过,或知难而退,半途而废,或过而不改,一过再过。这些都是过。

0006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观,自审的意思。这个其字,既指父亲,也指自己。首先,要知道父亲的道路,确立自己的志向,其次,自思自己的志向是否与父亲的道路相符相续相同,如果不同,那么要问自己为什么,要明白自己的志向乃是父道的延续。一言以蔽之,学以致仁。则父之志即我之志,父道就是子道,子道就是父道。故曰:仁道不易。所以,父亲在世时,为人子者要向父亲学习,按父亲的要求去做,父亲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就像后汉书公孙瓒传所说:父子天性,不言而动。当然,如果父亲只是常人,没有明白属己的天性-天命,没有属己的道路,那么要以君子为师,事之若父,以至于仁,明白自己的天性-天命。父子,不仅只是流俗所谓的血缘关系,更是精神上的心印和传承。这就是孔子说的父父子子。如颜回,虽有生父颜路,但孔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父亲,反之亦然。那么,父师去世后,要常自审自己的行为是否脱离自己的志向,仁道不违。那么三年无改,就是终身不改,一以贯之。三不是数,而是多。所以,什么是孝?就是仁道一贯。仁道,就是孝道,反之亦然。人而不仁,父亲只是血缘的关系,顶多在事上竭力,求得一个孝名,虽也已难得,但还不是真孝仁孝,而是人孝,不孝之孝。故曰:仁者孝行,常人行孝。人间无孝。

0007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天地生物,没有不学而能生长的,生就是学,学就是长。所谓好学,就是自觉自为的学习-成长,诚非君子莫属。好之为好,天性也;学之为学,天命也;好学,天性所在,天命所之,一以贯之,仁道也。孔子曾说众弟子中只有颜回一人好学,可知好学者鲜矣,自古如此。要之,学有三重:一是本能之学,学以生存,不知何谓学,学何为,如何学,这是禽兽之学,愚夫妇近之。二是知见之学,学以致用,以为私利,无非饱食安居,且为知见所蔽,一切在外,是非好恶,必加诸他者,人欲即由此产生,这是常人之学,包括一切科学。三是为己之学,学以致仁,不为谋生,不计功利,敏事而慎言,唯仁道不违,成己之是,化成万物,这是君子之学,是之为好学。所以,只有学以致仁,才能成万物之是,科学之是,成学之是。故曰:唯仁者能学。

0008 子贡曰:“贫而无,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贫而无諂,富而无骄,在人之见,犹存贫富之比,嫌贫爱富,常人之情。贫而能乐,富能好礼,在己之明,无贫富之见,不以贫为贫,不以富为富,一体同仁,非仁者不可。人而不仁,以富为可欲而求之,虽贫而无諂,富而无骄,大抵人前如此,难免不平,或也礼貌待人,虚礼而已。进言之,贫之为贫,得之求也;富之为富,德之进也。人而不仁,贪得无厌,恒贫者也;仁者德备,一体同仁,至富者也。子贡自喻璞玉,有感孔子之雕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所悟也,可谓难得。教学相长,无非致仁,礼乐其中。往者,仁之迹也;来者,己之觉也。诗三百,致仁之门也。

0009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都是患。问题是何以为患。凡忧患之发生,无非由于自蔽,不能致仁的缘故。忧患,就是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异化的存在样式。如果能明白自己的天性-天命,从此仁道不违,一以贯之,成己之是,一体同仁,那么,患从何来?虽然,患人之不己知在人,患不知人在己,两者截然不同,由人自反而求诸己,就是开悟,庶几觉矣。人,犹镜中之我,己之蔽也;仁,悚然自觉,己之明也。不己知之知,人之知也,知之蔽也;不知人之知,仁之知也,自知之明也。所以,知人即是知己,知己即是知人。仁者所以无患,故能患,患人之患,不患人之所患。仁者必也患乎!

0010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什么叫德?就是仁的实体,犹五脏六腑之于人身,天性所在,天命所之,皆备于我,有待自成,不可外得。那么,宇宙天地,众生万物,一切真理规范法律体制,无非仁德。常人不然,一切在外,贪得无厌,争相与夺,欲为私有,无所不用其极,自人君至愚夫妇,大抵如此。所以,为政以德,就是为政以仁,政以致仁。仁道所之,凡待人接物处事,吃喝拉撒睡,都是仁者之政。这就叫仁政,也叫德政,就是自治。仁政就是自治,自治就是德政。人而不仁,不能自治,必以治人为政,政为特权,而以刑令加诸他者。这叫人政。仁政在己,人政在人。人政是仁政的异化,仁政是人政的实现。所以,仁者自治,就像北辰自行其道,恒自发热放光。众星共之,是指众星皆如北辰而自行其道,不是流俗所谓的环而拱之,那是人政。仁者相印,一体同仁,这就叫共。居其所,不是指固定在等级序列中的某个位置,而是仁道不违,一以贯之。灿烂天穹,群星闪烁,各成其是,自行其道,相安无事,仁者同此心境。这就叫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