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何谓雅言?字典说是正言,大概指官方语言,如俄帝上流社会的法语,也有说是古时通用语言,与方言相对,就像现在的普通话,还有说是优雅的谈吐,合适的言论,等等,皆非究竟。雅言,是雅与言二个字,不是一个整词;雅指修养,其实是德,言为诚声,由衷而发。且言是己言,语为人语,言和语不可混。言而不雅则野,虽不失其直,但德未进,性未改,不好学也;雅而非言则文,华而不实,不免巧言令色。论语述而记孔子生平: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是说他的言行诚恳丰富,不是指操某种特殊的语言。要之,雅言是仁者之言。引申一下,雅言就是古人的真理,德之声也。再引申一下,雅言即仁道,而非人道,人说人语而无雅言。雅言也不是可以模仿的。人而不仁,自以为说的是雅言,那就不知其可了。
0602 记得以前有一次认真考虑过自己的志向,结果有三:一是做一个旅行作家,二是做一个传教士,三是做一个家庭妇男。三者如今都实现了,我现在是一个居无定所、一无所有的流浪汉,一个走在自己道路上的独行者,一个必须亲力亲为的单身男。天命如此。求仁得仁。亦复何求?
0603 中文译名往往是对西方术语的美化,如形而上学。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名为形而上学的学问,应该是道之学,而不是西方哲学的本体论,那还是器之学,所谓本体不过是一逻辑推定的抽象之物。哲学一词亦然。尚书舜典云:濬哲文明。哲学不是只有少数人研究的学科,而是要人人变得睿智明白。这种名称上的溢美,是向下兼容,对中国人是有害的,有挂羊头卖猪肉之嫌。有人可能受了名的吸引,到头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0604 海德格尔提出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搞得很神秘。其实再简单不过,只要想想自己,就近取譬,一激灵,就明白了。这就叫觉悟。婴儿眼睛一开,稍后灵机一动,赤子有了自我意识,这个分别就开始了,一切都成了知觉的对象,我与对象间,如鸿沟相隔,对象总在彼岸,外我而独存。对象就是所谓的存在者,也就是物,佛教名之曰色,包括我这个人身;及理性发育,又有了名相,那也是存在者,也是物。自我因痴迷于对象的分别和研究,就忘了自己,于是就有了海德格尔的命题,最早是巴门尼德先提出来的。这就叫自蔽,被自己表象的现象-对象控制了,信以为实,骑驴找驴,浪子生涯,所以才有这个问题。若非觉悟,单靠知性-理性的追问,永远也解答不了。这叫苦海无边,人间就是。务必致仁,当下就明白,自己即存在。
0605 老子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当我明白可以随时了断自己,豁然开朗。
0606 或问:何谓智慧?答曰:简-明-扼-要。所以我不知道所谓复杂科学是什么东西。当今世界,奇技淫巧,眼花缭乱,那不是真正的文明,而是无明。文-明,必奠基于智慧。
0607 皆知国防,不知大防。何谓大防?男女,华夷,正邪。
0608 春秋是否为孔子所作,不好说。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三传公认为孔子所作,此孔子不必彼孔子。假定春秋确为孔子所作,那也是他本己的历史,情形大抵是孔子自知大限临近,而对他所处时代的相关历史作个了断,君子有终,其中当然有自己的情感、褒贬和书法。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春秋乃是孔子的遗书,是对自己有一个交待,而不是为后人立法,若是,为何要用这种隐晦的笔法?倘若传于弟子,岂不是让他人任意曲解?所以,春秋为万世法以及微言大义云云,必是后人的托古、猜度、附会和利用。所谓素王大成至圣先师等名号,虽出于人的尊敬,其实是对仁者的侮蔑。仁者不王,无加诸人。人而不仁,焉知王者之心?孔子,仁者,决不会有这种自以为人王同时又怕这怕那,还要门人弟子为他弘扬的想法,那是小人儒的心思和作为。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倘若子夏为公羊之祖,则其为小人儒明矣。
0609 快乐,莫过于与古贤心灵相印。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此之谓也。这就是仁乐。
0610 唐玄宗御注孝经序引孔子原话: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这是典型的伪托之辞,可以说汉武以来,几乎如此,明是尊孔,实是反孔,这正是儒家的本质。回到孔子,不是回到抽象的圣人孔子,而是回到活生生的孔子,其实就是回到自己,就是致仁。
0611 春秋之为经,有很多说法,重点是圣人孔子加乎王心,所以他修的春秋不同于一般记事的史书,然而其文又极其的省略,微言大义,必须靠他人传注,于是儒家不可或缺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春秋之名义,也有很多说法,重点是赏善罚恶,替天行道;当时的皇帝有权决定臣民的生死,而儒家作为天的唯一代言人,可以决定皇帝万世的名声。道高一尽,魔高一丈。这真正是一个巨大的阴谋。董子春秋繁露引孔子的话: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以为见之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明。这大概是主要的动机。然则臣妾焉有王心?我现在明白,十三经除论语外,几与孔子无直接的关系,而是几千年来儒生集团共同的策划和造作,确乎可以说,其功在春秋,其罪在春秋。回到孔子,必须回到论语。论语乃是仁语。
0612 孔家店里无孔子。作为觉悟者,孔子是打不倒的。仁者即孔子。
061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如独尊孔子;独尊孔子,不如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0614 何谓大一统?不是什么五始皆正,而是统于一,统于己,统于仁,统于此心。
0615 有心为过曰罪,无心获罪曰过。法律社会,多存侥幸,知过而犯,巧言相辩,免而无耻,是即罪人。
0616 据说孟子善言春秋。如离娄下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又滕文公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我看孟子倒是僭孔乱孔的始作俑者。仁者义行,何必窃取?又有何惧?又何患于人之知我罪我?皆私意揣度,不能心印。
0617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此五者是古人描述黄帝的赞语,史记大戴内经都有引述。然则实情是,这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并非黄帝所独有,而是对每个中国人的要求,故谓之炎黄子孙。否则,中国人将不中国人。推而言之,神性本乃人性的核心,若将神性拱手相让,人将禽兽不如。现代所谓人权亦然,所谓让渡,其实是甘为奴役,以图饱食安居。
0618 现代科学兴起,所谓哲学渐趋末路,捉襟见肘,可见西方哲学的本质正是科学,即旨在实用的现象之学。作为科学之母的西方哲学,如今只剩下苍老干瘪的身躯,膝下众多子女,竟无一人愿意侍奉,只好靠残羹剩饭苟延残喘。科学诚可谓哲学的不孝之子,其实是哲学的自身异化。于是可问,哲学何谓,又将何为?答曰:觉悟。反求诸己,反身而悟,即是哲学的究竟义。哲学既非科学,亦非玄谈,更非文字游戏,而是除魅去蔽,务令智慧圆熟,而臻澄明之境。如此,则哲学不但为人类所必需的终极学问,也是克服自身异化、破除科学迷信不二之方。一言以蔽之,致仁而已。哲学即是仁学,仁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君子之学,全体功夫只在参悟仁一字。哲学的源头不在古希腊,而在中华民族,而且自以为古希腊为其源头的西方哲学,也将浪子回头,以华夏思想为其归宿。如此这般,哲学才成其之是。
0619 赤子,小人,大人,君子,仁者,是即人生五个环节。蒙学,科学,仁学,是即为学三个环节。
0620 悠闲出智慧,这句据说是古希腊的名言常被用来为所谓的哲学家辩护,也替热衷于名利的钻营之徒打圆场,而且颇有嘲笑为温饱而奔波的劳动人民之嫌。悠闲果真能出智慧吗?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悠闲阶级除了耍耍聪明,玩弄文物,附庸风雅,醉生梦死,恐怕难有真正的智慧,相反,苦行的大众倒是确乎能领悟生命的真谛。六祖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就是这个意思。实情是,只有智慧才可能产生真正的悠闲,那就是知足常乐之心。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乐而好礼,非仁者莫属。
0621 关于语言的起源,有神授说,有人创说,有劳动说,有自然说,等等,种种理论,归根结底,语言源于情感。仁必有言。这是一切语言的根源。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包含了一切语言的要素。
0622 如果说黑格尔是西方古典哲学的完成者,那么尼采就是其终结者。这个说法大致是成立的。在尼采那里,所谓意志--其实不过是欲望的贪婪强度--终于从客体转为主体,从被动转为主动,从隐藏转为公开,从发现转为造作,从巧取转为豪夺,从私语转为标榜,从谋算转为强力,从请求转为命令,从羞羞答答转为寡廉鲜耻,从寄人篱下转为为所欲为,从欲盖弥彰转为明目张胆,等等等等,但主客分别和私我为主的本性并没有丝毫改变。所谓完成-终结,无非露出了西方哲学及其子孙--科学的蛮夷身份,那就是知性-理性主导的暴力;知性-理性,不管如何为自己贴金,其本质就是暴力,即加诸他者;以前还在发展,不免有所隐忍,只好老老实实呆在相辅幼主的位置,现在到了极限,不得不撕下伪装,直接成了凌驾昏君的僭主,并美其名曰超越。虽然,此时也正是觉悟之机,要么反求诸己,悚然而悟,启动觉性,当下摆脱主客轮回,一体同仁;要么重蹈覆辙,蓄意破坏,即所谓解构,在废墟上重头来过,于是有种种所谓后现代的逆流。干脆说吧,西方不过是一个历史性的存在,本身是无历史的,其本质是虚无的。只有觉悟者--仁者,才有其历史,才能保护本己的历史,才成历史之是,成知性-理性之是,成哲学-科学之是,成天地万物之是,而这一切,正是仁道的显现。仁道,即是本真的历史。西方就像一个鬼撞墙的圆圈,当且仅当作为仁道的一个异化的自蔽的环节,才显现出其必然的劫难的而且必须被扬弃的历史意义。
0623 如果说科学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那么本真的哲学必须从头来过,重新开始。哲学就是自己的人生。这个意义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运动,就像微积分之于曲线,切近了仁道的轨迹,但仍是遥远的,而且是无限遥远的。逻辑的理性的自以为是的超越无济于事,必须觉悟,则自会明白,并无超越这回事,一切皆在如来的掌心里发生。这一点,孙悟空是最清楚的。
0624 以知性-理性为精神,是思想的病因,也是社会的乱源。但,知性-理性确乎就是精神,不过是青涩的叛逆的浪子的精神,是非精神的精神,还没实现为仁道精神,就像未成熟的果实,其味是苦涩的,而唯利是图的商人,乃至于果实自己,为了卖个好价,早早地摘下来,掉下来,急急地卖了。这是人生的悖论,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那样,人类必须经历苦难,才能到达真理,问题是多少人在途中就倒下了,多少人想绕过地狱,直接进入天堂,多少人意识到世界的虚无却未能觉悟而夭折于醉生梦死。爱莫能助,爱莫能助,爱莫能助,觉悟只可能自己觉悟,不可能由他者代劳。仁者所做的,所能做的,就是真诚地与他们一起同甘共苦,默默地承受人间的悲欢离合。这就是慈悲;慈悲不是所谓的拯救,后者不过是知性-理性的狡计。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但,如果这仅仅是一种誓愿,而不是真实的生活,那还是微不足道的。人类的一切苦难,都是由于智慧亏欠,必然也就是德性缺失的缘故。没有方法,只有方便,那就是致仁。
0625 天下的腐败,必自国家的腐败;国家的腐败,必自家庭的腐败;家庭的腐败,必自个人的腐败;个人的腐败,必自自己的腐败。所以,治理天下,必从自治开始。自治在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