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思 0061-0080

0061 儒释道,仁其本也。是以仁者不儒不释不道,故能儒能释能道。

0062 所谓亲切话语,诚之为言也。诚者,仁也。

0063 仁行于世,曰孝。

0064 在己曰德,在人曰法。仁者成德,人唯效法。

0065 吕氏春秋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无可置疑,其实可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天下并不是哪个人的天下,天下唯是我的天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下。天下就是此心。正因为不能明白这个唯一的绝对的事实,被人的见识所蒙蔽,所以才有王霸天下的强者的念头,才有诸如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的弱者的呼吁,都以为天下在我的外面,而自己不过是天下中的一个原子,除了这具肉身,一切都不属于我。所以,这个世上才纷争不断,自相残杀,无所不用其极,胜者为人君,败者为臣妾庶民,无非各为私利,五十百步而已。概而言之,一个人,只要还自以为不过是一个人类中的一员,一个个体之人,那么不管他如何修身,如何要求自己大公无私,仍还是一个无德而求得的私人,除非致仁。只有觉悟的仁者,才会明白所谓天下只可以是我的天下,不但如此,宇宙天地,众生万物,都是自己的造化,不外此心。这样,还有什么可欲可求可争的呢?一切皆备于我,我就照自己的天性-天命确定的道路,真诚地生长,前行,成为自己,便是。

0066 刑律以禁,礼俗以导,规范以效,皆人行道,而非仁道。

0067 远见是智,就像探照灯,但不是慧。慧是全体明觉,就像天光。智是∞,慧是一。

0068 一个人,一旦觉悟,那么对于他人来说,他就已经是死了。他还行走于人间,直到实现本已的天性-天命。君子有终,就是这个意思。仁者之终,不是小人之死。

0069 利与害对,还是利;利与义对,才是义。这就是义利之辩。仁者义行,小人利存。

0070 同一,非合一。同一之一,非合一之一。前是己,后为物。同一仁者心境,合一还在人间。

0071 道是仁之行,德是仁之成。

0072 仁与人,两字同音。论语既为孔子亲炙弟子所辑,不可能经由孔子自己审阅。书中子曰凡涉及仁一字的就有百余处,是仁还是人,学者须十分小心。闻者可能错会了意。人,乃仁之蔽,就是小人。人而不仁,不是说人除了有不仁之人,还有仁人,人即是不仁,所以为人。仁还是人,自蔽之人既看不出,也不明白仁之究竟,都是人,顶多是君子大人贤人好人,以与小人区别,其实都还是人,就像盗跖也讲仁义礼智信一样。只有觉悟的仁者,才有自知之明。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论语从仁书变成了小人书。

0073 仁者爱莫能助,小人以为见死不救。

0074 仁道,并行不悖。此即平行宇宙也。

0075 二三子,乃有所指。颜回,孔子最得意者;子路,孔子最信任者;子贡,孔子最喜爱者。

0076 同气相求,同类相知,同仁相印。

0077 

0078 

0079 

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