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记

0001 采薇歌古诗源注: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饿且死。作歌。【按】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又曰:君子固穷。又曰:吾道一以贯之。可是孟子说:伯夷隘。孟子之隘,由是可知。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商纣果然不堪,武王一定正义?未必。有人以为二子愚忠,说者真愚。自了,乃仁者之特权。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適安歸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0002 紫芝歌。见于古今乐录,传为商山四隐所作。【按】贫贱之人,故有富贵之忧。高山深谷,不见驷马华盖。唐虞盛世,无非仁者此心。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曄曄紫芝,可以療飢。
     唐虞世遠,吾將何歸?
     駟馬高蓋,其憂甚大。
     富貴之畏人兮,
     不若貧賤之肆志。

0003 渡易水歌。载于史记。【按】对燕太子来说,荆轲只是件复仇利器,其为荆轲所做一切,虚伪做作。荆轲知否?或因维护刺客之名,不得已而为之。故无关仁义,不过匹夫之勇,小人之信。史记云: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是歌,复为羽声伉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由变徴转为羽声,荆轲的心思,大概只有高渐离才明白吧。荆轲与其说死在秦王剑下,不如说自亡于硁硁之性格。燕太子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殊为卑鄙可恨。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0004 卿雲歌。载于尚书大传。【按】此诗曾被用作民国初和北洋时期的国歌。据说作于舜让禹时,不必信之,大抵为诗者理想之抒发。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所谓禅让,只可能实现于仁者此心。人而不仁,焉能礼让?嫡长子继承制即始于禹,可能自古如此,一直要延续到清朝灭亡,新中国成立。

     卿雲爛兮,糺縵縵兮。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時從經,萬姓允誠。
     於予論樂,配天之靈。
     遷於賢善,莫不鹹聽。
     鼚乎鼓之,軒乎舞之。
     菁華已竭,褰裳去之。

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