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书这个网站,或也将是我的遗著,实时反映我的思想动态和精神状态。不同于一般为他者撰写的著作,仁书作为我的法身,总是在自身的精神运动中进化。易乾曰: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通过不断的学习,温故知新,改过自新,完善自己的道-德,可以说就是我当下的人生。
仁语,是我阅读论语,确切说,是我学习子曰的感悟,而非一般的注疏解诂。为什么取名仁语?一是子曰集中在论语,我以为这是最可靠的孔子亲述。其他先秦典籍虽也有不少子曰或孔子曰,不过我总感到可疑,所以很慎重,只取若干,略加补充。二是子曰的核心,即在于仁。孔子一生所学所诲所行,也只是这个仁字。只有彻悟仁一字的了义,才能与孔子心心相印,拈花一笑,也才能明白世人推崇的孔圣人,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偶像,供人瞻仰,名无其实,不是孔子自己,而是对孔子的遮蔽和褫夺。
仁说,是我摘录先秦以来有关仁的主要说法,并作出属己的说明,但不包括孔子有关仁的言论,后者归于仁语。因为同一个字,同一句话,由孔子说出,或由他人说出,或由我说出,出发点是不同的。是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仁,不是原子个体的私见,也不是普遍的逻辑共相,而是此心具体的发明,道-德的自身实现。要之,仁说与仁语的区别在于:仁语是我对孔子言论的体悟,固也涉及仁一字,但不是追究仁的名义,而是学以致仁,成为仁者;而仁说,则是对仁的概念有一个历史的回顾,即宋儒所谓的识仁,是知性-理性的劳作,对应的乃是仁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必得经历的异化环节,就像浪子追求诗与远方,只有悚然觉悟,回到孔子,回到自己,才成己之是。
不同于仁语和仁说皆系于孔子和先贤的言论而有所发明,仁道,是我试图对与人生相关的重大问题作出专题的尽可能完整的阐述,也可以说是我对自己一生的思想总结。
我的一生,读书而已;曾古今中外,无所不涉,而终归于论语,归于子曰,归于孔子,归于自己,归于仁,是乃天性所在,天命所之,仁道的必然。这一点,我不知是否也有同仁明白,可能有吧。虽然论语向来被视为经典,自汉以降而为人人必读,其对中国人的影响无出其右,有关的注疏解诂自也层出不穷,但都是把论语章句当成外在的真理而加以诠释,把孔子当成外在的偶像而亦步亦趋,而没有达到我就是孔子的觉悟。我不知他们是否曾自问,我既不是孔子,何以知其心?又何以代其言?
我因此而有一种自觉。论语就是仁语。子曰就是仁者之言。何以知之?仁者自知。仁者相印。仁者见仁。作为仁者的孔子是不死的。仁者都是孔子,孔子就是仁者之名。这就是孝。孝道就是仁道。仁道不易不废不止。人而不仁,一切即无根基,终为虚妄。唯人而仁,一切乃成道-德。我的初心即在于此,学以致仁,述而不作。
202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