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思录 0021-0030

0021 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一字,泛指一切可以感知的东西,也就是现象事物。形而上,即超越现象事物,为感官所不能及,但可以觉知其存在,是为一切现象事物之本原。这个本原,只可以也只可能是仁,即觉知的自己。孔子说君子上达,就是要达到这个本原,学以致仁。所以,真正的形而上学,就是致仁之学,成己之学,不器之学。而形而下学,则指一切世间学问,美其名曰科学,也就是器用之学。西方形而上学,虽冠以形而上之名,但其所研究的本体,仍是对象化的虚拟之物,本质还是形而下学,一旦被科学掏空,剩下的恐怕只有教授们的玄谈了。

0022 中国先贤达到的境界,有人作了总结:一、老子的境界:道法自然。二、庄子的境界:物我两忘。三、孔子的境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四、孟子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五、教员的境界:为人民服务。六、张载的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七、惠能的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八、儒家的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九、道家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十、佛家的境界:明心见性。十一、鬼谷子的境界:纵横之道,谋己谋人谋众谋天下。十二、诸葛亮的境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十三、范仲淹的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十四、王阳明的境界:知行合一。那么,我的境界如何?答曰:独然自在,廓然无外,澄明无蔽,生生不已,一体同仁。

0023 宋明儒说:去得人欲,便识天理。这是个大坑。人既有私,如何克得尽?到头来只怪自己尘垢太厚,不知天理为何物。这不过是控制人心之术,三教皆然,亦步亦趋,终生拘禁教门。须倒过来说:识得天理,即无人欲。不识天理,即生人欲。所谓天理,就是一,就是己,就是仁,觉即自明,则所需克者,积习而已,虽不能当下除尽,亦无大碍。所以,问题不在人欲,唯在觉悟,学以致仁。且生而为人,岂无人欲?唯因不仁,不得其正,遂泛滥成灾;苟得其正,自然无违,一以贯之,道-德乃成。这就叫中节。人而不仁,努力去除人欲,恰是人欲之甚,私根尚在;或有小补,却有大害,害仁也。孔子说颜回,只见其进,不见其止。就是这个意思。

0024 我现在常想起我的小姑妈。她很早就去世了。她是一个出家人。我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她曾指着我对我父亲说,这个孩子仁。在家乡的方言中,人与仁两字有着完全不同的读音,所以我记得很清楚。仁读起来更接近普通话的怂,现在看来,两者有着本质的同一性。佛与仁两个字所意味的东西,就是觉悟与天命,主宰着我的一生,只是我很晚才终于明白。

0025 妻死,鼓盆而歌。这是庄子之爱,也是其礼。

0026 加缪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我的说法是,自杀不是哲学问题,而是觉悟问题。从容就死,尚不足为道;必待其终,道-德圆满,从容自了,才算死得其所。所以说,自杀,是仁者的特权。

0027 弘一法师说:肉眼看世界,全是名利;天眼看世界,无尽轮回;法眼看世界,皆是因果;慧眼看世界,俱是心幻;佛眼看世界,满是慈悲。我还要加上一句:仁眼看世界,悉我造化,无非此心。

0028 青原行思说参禅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看远未究竟,还在现象里转,至少缺二重亲证:看山成山,看水成水;山就是我,我就是水。

0029 文革流行的口号:狠斗私字一闪念,与孔子的克己复礼,宋儒的义利之辩、寻孔颜乐处,禅宗的棒喝和参话头,等等,同工异曲,都是致仁之方,无非自己要求自己在自己的灵魂深处闹革命,革自己的命。所谓又红又专,红喻觉悟,专喻仁道。

0030 有史以来数百帝王中,溥仪是特别的一位。如果他是自觉地革自己的命,而不是不得不接受改造;如果改造后的他不再以为自己是人皇,甚至为自己曾为人间的皇帝而羞耻,那么,他就成了自己的主人,无土无臣无民,即一个真正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