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思录 0041-0050

0041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据说是释迦牟尼说的,神秀释之为戒定慧。问题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又是否存在绝对的善或恶?众说纷纭,人云亦云。孟子主性善,荀子说性恶。其实,孔子早就说过了: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何以后来说法越来越多,根源即在持论者为知性-理性所制,蔽于知见,拘泥现象-名相,不能反求诸己,不知仁即至善,绝对之善,善之自身,善之为善,善之所以善。人而不仁,即是大恶,故有善恶之执。所以,人或仁,善或恶,非此即彼,非为相对辩证的现象范畴。仁则一切善,不仁则一切恶,故唯仁者能善能恶,善人之善,不善人之所善,恶人之恶,不恶人之所恶,故能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

0042 尼采触及到了生命异化的主要方面,可是,正待百尺竿头,于进无可进处再进一步,也就是化茧成蝶,顿悟之时,却疯了。这无非说明,仁者是稀有的,因为对于沉沦私欲的人来说,觉悟太难了,尤其是对向来标榜知性-理性的西方人。

0043 读论语久了,领悟到一个秘密,那就是孔子说的话,不但常人可作为格言信条而事之,且能上达而近于仁,悟性好的人可以马上心领神会,举一反三而至于觉悟。子曰:辞达而已矣。这就叫辞达。即使对仁者,这也是很难的,听的人要么不能理解,甚至以为荒谬,要么为其所蔽,亦步亦趋,适得其反。所以,仁者行于人间,说好人话,才能教化,这就是仁道。后儒受禅宗影响,特别是宋明以后,如王阳明,喜欢区别钝根利根,似乎应有针对而有两套说法。不过这种用意,本身是荒谬的,不是其人,焉知钝利?子曰:回也不愚;又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又说:有教无类。孔子通常是在与人的当下答问中捕捉诲启之机,如他数次对弟子说:始可与言诗矣;又说: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是孔子说话的另一个秘密。什么是说话的艺术?这就是最好的例子。艺术,就是教化。这是仁者专属的功课。也可以说,修辞是仁者的特权。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这个意思。人而不仁,学文是很危险的,如果不能致仁,结果大概就是个舞文弄墨的文人或耍嘴皮子的佞巧之徒。

0044 黑格尔抱怨中文是那样的不确定,没有联结词,没有格位的变化,只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并列着。他不明白,诸如联结和位格之类的语法零件,并不在语言那里,而在此心,本自俱足。生命-语言,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唯因人而不仁,蔽于知见,拘泥现象-表象-对象,执相而求,不能扬弃知性-理性,才发明出种种关系构件,以联接不断细分变化的现象事物。语法零件所对应的正是现象-表象-对象的关系,即那个之间,而后者所透露的,其实是一,就是自己,觉即仁,就像再复杂的纹身图案,底子乃是同一个东西,就是孔子说的绘事后素的素。汉语的高明,即在于此,一字乾坤。我很想说,古代汉语是属己的语言,是感性-悟性-觉性的情思,是生命-智慧的自身造化;而西方化的现代汉语则是属人的语言,是用知性-理性构建起来的表象语言,反映的是人类的认知活动,是对象的、逻辑的、机械的、结构的、异化的、外在的。若以古代汉语比作言志之诗,那么现代汉语就是名相游戏,然其志却试图借助逻辑-语法,以所谓的确定性,使人无限接近机器,以不折不扣地执行统治者的指令。

0045 黑格尔说:对那具有坚实内容的东西最容易的事是作出评判,比较困难的是对它进行理解,而最困难的,则是结合两者,作出对它的陈述。这也许是西方人对孔子述而不作这句话所能作出的最好的注解。

0046 现在,对我来说,活在这个世上,没有什么是不好的。活着好,死了也好;健康好,有病也好;富好,穷也好;有好,没有也好;安逸好,受苦也好;和平好,混乱也好;总之一切都好。对于众生,乃至万物,我也希望与我一样,一切都好,皆大欢喜。我真心希望他们想发财的都发财,想当官的都当官,想出名的都出名,想长寿的都长寿,想逍遥法外的都逍遥法外,总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心想事成,为所欲为,不要怕,不要忌,不要忧,不要悔,不要妒,不要怨,不要恨。

0047 喜欢心学的人都喜欢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又说心即理,说法很多。古怪的是,心之何谓?心又何为?自古未有人说清楚过。一言以蔽之,自明曰心,心即自知之明,含蕴一切感知,生成一切事物。若说心外无物无事无理,还是有一个外在,还是有一个无在,则外是一物,无也是一物,则心也无非一物。那么,我在心内,抑或心外?与我又是怎样的姻缘?我亦不过一物而已。唯反求诸己,学以致仁,或能悚然觉悟,人而仁而人,才会明白,心无内外,彻上彻下,浑然是一,就是自己,就是仁。具体说,宇宙天地,众生万物,皆在此心生起,同时就是此心,构成此心。仁即此心,此心即仁。

0048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于是必然有另一种对立的观点与之针锋相对,如中国人信仰祖宗,信仰大道,信仰天理,信仰因果,信仰科学,诸如此类,但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说法。中国人生来信仰,但一直没有自觉的,就是自己,仁。仁,自知之明,就是信仰自身,信仰之本,信仰之为信仰,信仰之所以信仰。我称之为自信。人而不仁,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蔽于知见,执相以求,没有自信,才信仰外在的东西,且必有所信仰,否则生不如死,或像西方人那样,在上帝死后就沉沦于虚无主义中。

0049 饿了找吃的,是自然,是性,不是欲;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才是欲。欲唯人欲,是有意识的,人为的,外求的。人欲,就是私我。私我,就是一团人欲。自然无欲而率性,人则嗜欲而异化,根源即在不仁。不仁,就是所谓的人性。人性,就是不仁。只有学以致仁,扬弃知性-理性,激发悟性-觉性,才能扬弃人性,克服私我,达到自己,人而仁。而达到自己的自觉的自然之性,就叫天性。天性,自有天命。天性所在,天命所之,一以贯之,就是仁道,即明觉的自然,就是自由。仁道自由。

0050 如果有人问我:怎样才是达到了仁的境界?我会这样回答:神灵不昧,独然自在,廓然无外,澄明无蔽,无远弗届,生生不已,一体同仁,唯天性所在,天命所之,仁道不违,一以贯之,成己之是,化成万物,德备有终。这就是我说的仁境,不但可以亲证,必须亲证,而且必定是具体的,生动的,确实的,丰富的,美妙的,和乐的,永恒的。而这个亲证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属己的人生。且既是亲证,则无论智愚贤不肖,都可以达到。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这个意思。流俗所谓的修行果位,就像永不能实现的乌托邦,不过是挂在狗前面的肉,不过是常人的虚妄和执着,终如梦幻泡影。仁即是果,也是因,皆备于我,都是自己。仁道所之,都是仁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