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语 0041-0050

0041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射之为礼,在己,不在人。君子为射,射以致仁,所以不争。仁道不违,一以贯之,就是君子之射。礼记云:射者,仁之道也。就是这个意思。君子周而不比,射而不争,所以能射,成射之是,礼让为贵;所以能争,争在不争,不争是争,其争亦仁,以和为贵。人而不仁,意在胜负,争强好胜,未射已败,虽胜犹败。

0042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白绢之上,才好作画。绘事后素,就是这个意思。喻淑女的心地清纯天真,就像一块洁白无染的丝绢,以羞涩的笑容和无邪的目光显现出来。只有这样的女子,才配得上华美的服饰和隆重的礼仪,就像妙手丹青,融合为一,光彩照人,素以为绚兮。否则,仿佛东施效颦,更显其陋。虽然,美质何须重饰?人而不仁,才讲究这些外在的东西,不过欲盖弥彰罢了。礼之为礼,也是如此。素者,绚之本也。仁为其素,方成礼之绚然。人而不仁,如沐猴而冠,亦步亦趋,如礼何?则虽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又如何?躲在后面的还是个凡夫俗子。进言之,绚,亦德之显也。仁者无外,一体同仁,含蕴化成一切,岂非此心之绚乎?宇宙天地,众生万物,生生不已,各成其是,和而不同,分而不离,自在自由,就是仁者之德,仁之大美。

0043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论语八佾)

制度典籍,只是礼之迹,或知其损益,但若不能反求诸己而至于仁,则犹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不足以言礼。夏杞殷宋,其制其事固有损益,本则一也,仁也。所以,只有仁者能言而有所言,而不必求徵。杞宋文献虽不足徵,非不能言,只是人不能信。仁必有言,虽经千秋万代,世事沧桑,仁道不易。人而不仁,蔽于知见,拘泥现象,必征以文献而始信之,不然无以为信。

0044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论语八佾)

什么叫禘?据说是古时最高统治者专属的大祭。何以不欲观之?无非僭越,名不符实,不知禘之为禘,禘之所以禘。要么自以为是,入戏太深,要么纯粹是表演给人看,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特权。人而不仁,如禘何?二千多年前即已如此这般,今日之禘,更是徒具形式,吾亦不欲观之矣。

0045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论语八佾)

禘之为禘,禘之所以禘,就是仁。禘之为祭,就是致仁,只可以自明而不可言说,言即异化,常人听了,难免为其所蔽,以为外在之物。孔子所以说不知,而指其掌,是让问者自悟。非是不知,自知也。人而仁,天下此心,一体同仁,即无此问。天何言哉?

0046 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

祭祀,源于对天地和祖先的崇拜。祭天称祀,祭地称祭,祭祖称享。古人极为重视。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所以如此,一是常人深信神灵恒存,可以左右人生国运,二是求福禳灾,以礼之盛,显诸诚意。同时这也是人政的主要手段,主祭者可以彰显自己于国家的地位和特权,以取民信。随着知性-理性的发达,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成为共识,这种原始的信仰已转向对以无为本质的名相的执着,而流为传统文化的残迹。但生命的异化,人类作为信仰者的本质,即个体的奴性,并没有改变,相反更为深化,而转向对真理和金钱的崇拜。虽然,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已洞若观火。本章即是明证,但不是作为有神论的反面而持一种所谓的无神论,无神论不过是有神论的特殊形式,也不是从有信仰者转向无信仰者,无信仰也是一种特殊的信仰,而是使神灵的本来面目昭然若揭,那就是觉悟,就是致仁。在,就是自在;神,就是自明;如,就是自诚。祭如在,就是祭之所祭恒在此心。祭神如神在,就是自知之明,移风易俗。否则,就是不与祭。人而不仁,祭如不祭。仁者自在,所以恒祭,所以不祭,不为人之祭,故能祭,祭人之祭,不祭人之所祭。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强调礼乐征伐等国家大事必自天子出。天子,就是仁者当位,一体同仁,所以成祭之是,祭成万物。不然,小人当道,必如沐猴而冠,以礼乐公器谋其私利,那是礼乐的异化。祭,作为礼之大者,尤是。

0047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

天,仁也。获罪于天,就是获罪于己,得罪自己。不仁,就是人的原罪。人蔽知见,以天为主宰,故纠结奥灶之选,以为私求之贿。岂然乎?自欺欺人,无所祷也。仁者不祷,故能祷,祷人之祷,不祷人之所祷。仁道不违,一以贯之,成己之是,化成万物,这就是仁者之祷。子曰:丘之祷久矣。

0048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郁郁,意思是生动活泼,丰富自然,和而不同,一体同仁,文有其实。周,意味深长,非指早已不存的历史性的周代,而是隐喻仁政气象,仁者此心。子曰:仁者周而不比。吾从周,是孔子自述其志,仁道不违,岂是要恢复周制,借尸还魂?世人污孔子也久矣。有人以为指周公。此何许人哉?孔子也,自己也。

0049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仁者行于人间,入乡随俗,义以制宜,所以每事问,义也。常人不同,以礼为制,亦步亦趋,习以为常,自以为知礼,不免大惊小怪,不知礼在自知,不在人事。老子曰: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人不见怪,亦不足以为礼乎?

0050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八佾)

射以致仁,在己,君子之射也;力以贯革,在比,匹夫之射也。虽同为射,境界殊异,非此即彼,岂能同科而语?古之道,仁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