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1 仁,理也;人,物也。以仁合在人身言之,即是人之道也。(二程遗书)程子所谓理者,大抵意为事物之本,即所以为事物者,而人既为一物,当有此理,而以为人之道,或谓之人性更妥。但这些都是知性-理性之名相游戏,若能自圆其说,便是有理。然而,仁一字之发明,必于生命-智慧直接相关,而人之为人,人之所以为人,即在于人有生命-智慧,而生命-智慧之所以为生命-智慧,即在于能够自身成长、觉悟和实现,而不仅是其对现象事物之认识-表象-利用能力,相反,知性-理性之认识-表象-利用恰恰是生命-智慧自身成长中必经之异化环节,即被其所认识-表象-利用之现象-名相世界所蒙蔽,而陷于原子个体在其信以为真之现象-名相世界中求生存之利害忧患中,故有天道人道之说,视天道为不可掌控之力而效法之,以苟且于人道外道,浑然不知所谓天道亦是知性-理性之逻辑推断和设定,犹老子所谓当其无而有无之用,可不必究竟,只消拿来一用,以自欺欺人即可。是即自蔽,所以异化,必然虚妄,一言以蔽之,即是不仁。人而不仁,如人何?如仁何?答曰:非人非仁。人间,即是非人非仁之鬼域,佛教喻之苦海无边,良有宜也。必致仁乎!唯人而仁,仁而人,人才成其之是,宇宙天地,众生万物,才成其之是。是即道-德。中庸曰:不诚无物。此之谓也。仁,诚之至也。
0252 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做仁。(二程遗书)何谓公?说文曰:平分也。尔雅曰:无私也。周官曰: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注曰:公犹共也。可知自古公与私对,无非土地资源人力财产归属。是则公亦私也。诗经小雅北山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公耶?私耶?人而不仁,蔽于知见,自居庶物而为原子个体,必为其私;有史以来,天子以天下为私,诸侯以国为私,大夫以家为私,皆欲民以家国天下为公,岂有此理,不仁之甚也。公者,民也。虽然,仁者行于人间,一体同仁,既不为私,亦不为公,唯仁道不违,义以处宜,成己万物,不负天性-天命。且唯不私不公,故能私能公,私人之私,不私人之所私,公人之公,不公人之所公,私成万物,公成一切。是仁者之公,亦其私也。
0253 中心安仁,无欲而好仁,无畏而恶不仁,天下一人而已,惟责己一身当然尔。(张载正蒙)好仁之仁,只是所好之物,非仁也。人而不仁,趋利避害,是是非非,好好恶恶,利则好之而以所好为仁,害则恶之而以所恶为不仁。名无其实,不知其仁,不必仁。子曰:仁者安仁。安者自安,安于自知之明,安于天性-天命,安于仁道,安于道-德。是即安仁,其唯仁者乎!所谓中心安仁,似是而非。仁者固然无畏,然其必畏天命乎!所以仁道不违,一以贯之,造次颠沛必于是,不惜杀身成仁。且仁者天下此心,含蕴化成一切,一体同仁,是则何谓天下一人?
0254 恶不仁,故不善未尝不知;徒好仁而不恶不仁,则习不察,行不著。是故徒善未必尽义,徒是未必尽仁;好仁而恶不仁,然后尽仁义之道。(张载正蒙)人而不仁,蔽于知见,私我欲使,执相而求,故有善恶之择,是是非非,好好恶恶,是所以盗跖亦主张仁义礼智信,名无其实,话术而已。仁者行于人间,不是不非,无是无非,不好不恶,无好无恶,唯仁道不违,义以处宜,故能是能非,能好能恶,是人之是,不是人之所是,非人之非,不非人之所非,好人之好,不好人之所好,恶人之恶,不恶人之所恶,故成是非好恶之是,化成万物。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此之谓也。
0255 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仁也。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无一物之不体也。(张载正蒙)我若非天,焉知天之体物?是乃蜩鸠之言,自以为是。然我确知天体物不遗,何也?天即仁也,所以自知。人而不仁,蔽于知见,好为僭言,信而从之,人间所以嚣嚣也。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则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不知其仁,不必仁也。
0256 能使不仁者仁,仁之施厚矣,故圣人并答仁智以举直错诸枉。(张载正蒙)有此语,可知张子未达也。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非不可知,知唯自知,他者不可使其自知也,是则施之何为?施者教也,无非使人由之,然若因此而禁锢于教条体系,亦步亦趋,只为器用,而不能反求诸己,悚然觉悟,成己之是,成就道-德,是其不赦之罪也。故教之本在仁,教以致仁,学以致仁。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又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是仁者之教也。
0257 老子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是也。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则非也。圣人岂有不仁,所患者不患也。天地则何意于仁?(张子语录)若非老子,何以知其言天地不仁究竟何意?若非天地,焉知天地以万物为刍狗?人间尽是此类猜度之辞。天地含蕴化成一切,生生不已,岂非天地之仁耶?刍狗亦物也,用之即弃,岂非人之所为?所谓圣人必仁,无非以仁定义圣,名相构画,逻辑相关,自适为是,而蒙蔽其中。是即不仁也。人而不仁,蔽于知见,一切在外,指这指那,而自以为高明,是所以孔子说我欲无言也。仁者宇宙此心,皆我造化,都是自己,一体同仁,犹五脏六腑之于吾身,感而遂通,触物即知,义以处宜,而无所不达,则一切归仁。人而不仁,蔽于知见,自居庶物而为原子个体,只是一团意欲,一切异己在外,故执相而求,唯物是用,以足其私,是以万物百姓为刍狗,而所谓圣人,不仁之甚者也。
0258 敦笃虚静者,仁之本。曰:敦笃虚静,是为仁之本。(张子语录)仁为一切之本。人而不仁,一切虚妄无实,如梦幻泡影。故其所谓仁者,名无其实,说辞而已。
0259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语录)仁者独然自在,廓然无外,澄明无蔽,生生不已,一体同仁,而宇宙此心,皆我造化,则自然如此。人而不仁,一切在外,四句即为大话空话,可以吓唬小人,振振有辞,仅此而已。立唯自立,人而仁,是人之立也。不能自立而能立人者,未之有也。学以致仁,是即绝学,孔子所谓不器之学,君子之学,故绝不在学问,唯在自蔽不觉而拘泥现象-名相,自以为是,人云亦云。仁道不违不易不止不废,觉即继也。是则一切圣贤,即是自己。是亦孝之了义。何谓太平?仁者安仁也。人而不仁,各为其私,唯利是图,贪得无厌,比以为是,纷争不休,小至饱食安居,大至称王称霸,人间所以永不得安也;所谓太平,无非受压迫与欺凌者之愿望,亦其私也。必致仁乎!则一切归仁,从此太平。是孔子所谓大同也。大同世界,唯实现于仁者此心,而不可能在人间实现。若以未来实现大同为名,号召世人为之前赴后继,犹假仁义以惑世人者,以及现代种种进化论者,不仁之甚也。子曰:仁其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此之谓也。
0260 人之性,仁义礼智四德具焉。其爱之理则仁也,宜之理则义也,让之理则礼也,知之理则智也。是四者虽未形见而其理固根于此,则体实具于此矣。性之中只有是四者,万善皆管乎是焉。而所谓爱之理者,是乃天地生物之心而其所由生者也。故仁为四德之长而又可以兼包焉。惟性之中有是四者,故其发见于情,则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之端,而所谓恻隐者亦未尝不贯通焉。此性情之所以为体用,而心之道则主乎性情者也。人惟己私蔽之,以失其性之理而为不仁,甚至于为忮为忍,岂人之情也哉?其陷溺者深矣。是以为仁莫要乎克己。己私既克,则廓然大公而其爱之理素具于性者无所蔽矣。爱之理无所蔽,则与天地万物血脉贯通而其用亦无不周矣。故指爱以名仁,则迷其体而爱之理则仁也。指公以为仁,则失其真,而公者,人之所以能仁也。夫静而仁义礼智之体具,动而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端达,其名义位置固不容相夺伦,然而惟仁者为能推之而得其宜,是义之所存者也。惟仁者为能恭让而有节,是礼之所存者也;惟仁者为能知觉而不昧,是智之所存者也。此可见其兼能而贯通矣。是以孟子于仁统言之曰:仁,人心也。亦犹在易乾坤四德而统言乾元坤元也。然则学者其可不以求仁为要而为仁其可不以克己为道乎?(张栻仁说)此为宋儒仁说重要文本,存之。要之,自宋儒始,仁一字渐为理-心-性-道-体等概念所取代,到现代则更演进为中国式本体论。无明故繁名,虽逾行逾远,却是异化之必然,于今知性-理性之劳作可谓接近完成。犹子曰:绘事后素。千年有关仁说,可比所谓绘事,其中有理;人而不仁,为其所蔽,信而由之,执相而求,不见其素,更不知素乃画之根本。素之不存,画之焉附?故必反求诸己而至于仁,即知素即此心,绘乃仁我造化,画即宇宙一切,皆是自己,而浑然一体,一体同仁,分而不离,是即道-德,即天性之实现,天命之完成。
202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