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说 0261-0270

0261 仁即此心也,此理也。求则得之,得此理也;先知者,知此理也;先觉者,觉此理也。(陆九渊集)求而不致,非仁也;知而不觉,非仁也。觉则自知,皆备于我,亦复何求?且何谓觉?一谓亲证仁境,独然自在,廓然无外,澄明无蔽,生生不已,一体同仁,是所谓此心也,只是吾心,别无他心;二谓觉知属己之天性-天命,从此仁道不违,一以贯之,自在自主,自由自为,自正自治,自化自成,而无加诸他者,道-德乃就,是所谓此理也。人而不仁,其心只是一团私欲,其理只是教条法则,信而由之,亦步亦趋,既非此心,岂有此理?

0262 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陆九渊集)端者初也,更指现象之头绪。仁者一体同仁,而有所谓恻隐之心者,不知其仁,不必仁也;余皆然。盖仁唯自觉,不觉不仁,端之何谓?是乃猜度之辞,似是而非,孟式话术而已。故所谓本心,不即是此心,恰是此心之蔽,以为如此,人云亦云。此心,本心之觉也。

0263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集)吾心即此心,别无他心。是则我即造化,含蕴化成一切,而众生万物,都是自己,无外此心。是即道-德。至于众生万物自己,亦有此吾心。仁者所以相印,一体同仁。

0264 仁者之于天下,无入而不自得。此心此理,千百世之上,千百世之下,莫不同也。(陆九渊集)此心即是宇宙,此理即是天性-天命。仁道所以不违,不易,不止,不废。是孝之本也。

0265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集)学以致仁。六经皆致仁之方。

0266 仁,觉也。知者觉之始,仁者觉之纯。(杨简全集)慈湖之学,虽曾师从陆子,却青出于蓝,而独以觉一字名仁,惜未受到后学重视,盖世人以为觉近佛禅,此名之蔽也。觉者,自知之明也,是即仁。绝非空洞之名,必亲证仁境,领悟属己之天性-天命,从此仁道不违,终成道-德。不然不可谓之觉,此正是佛禅之弊,虽标榜觉悟,却是一个空洞,名无其实也。

0267 仁者,心之精神也。(杨简全集)仁即此心,亦其精神,统摄而谓之曰道-德。道唯仁道,天性所在,天命所之,仁者不违,一以贯之,成己化物,是即精神;仁道所之,生生不已,万物自化,各成其是而构成此心,是即仁德。故所谓心之精神,即宇宙精神。仁,即是宇宙精神。黑格尔氏所谓绝对精神,近之,惜其解读为上帝,而不知上帝即是自己,在自己里面化成一切,故仍是原子个体之猜度,名无其实。

0268 朱子曰:仁,只是个浑然温和的。其气则天地阳春之气,其理则天地生物之心。(续近思录道体)若以天地喻仁,则仁岂只是个浑然温和的?秋冬之肃杀,亦仁也。以仁为阳春之气,生物之心,犹妇人之仁,私也。

0269 朱子曰:天理固浑然,然谓之理,便是有个条理的。故其中仁义礼智,合下便各有一理,不相混杂。以其未发,莫见端绪,不可以一理名,是以谓之浑然。非是里面都无分别,而仁义礼智后来施次生出也。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续近思录道体)所谓条理,即知性-理性对其设定之本体即所谓天理者之表象,支离分别,名相构画,再以逻辑辩证,自圆其说,无非信而由之,是即自蔽,则所谓仁义礼智,名无其实,人而不仁,所以妄为也。天理,乃是对仁之褫夺,仁之蔽也。

0270 朱子:先生答湖湘学者书,以爱字言仁,如何?曰:缘上蔡说得觉字太重,便相似说禅。龟山言万物与我为一,说亦太宽。问:此是仁之体否。曰:此不是仁之体,是仁之量。仁者固觉,谓觉为仁,不可。仁者固与物为一,谓万物为一为仁,亦不可。又问:知觉亦有生意。曰:固是。但只将知觉说来却冷了。(续近思录道体)觉在亲证仁境,领悟属己之天性-天命,成己化物,而非纠缠字义。觉即自知之明,则独然自在,廓然无外,澄明无蔽,生生不已,一体同仁,而仁道所之,万物自化,故也不妨以爱言仁,或以觉言仁,或以一言仁,或以心言仁,或以性言仁,或以道言仁,或以体言仁,无非感应,方便为言。学者须反求诸己,庶几仁焉,即无问矣。人而不仁,拘泥现象-名相,辩论无休,党同伐异,人间所以嚣嚣也。

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