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1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道)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恬)袭(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第三十一章)
不祥,不在兵,而在不仁。以兵谋私,所以不祥。人而不仁,蔽于知见,私我欲使,必加诸他者,是即用兵,不必杀戮。人而不仁,即是不祥之生物,而为一切暴力之根源;或用兵,或为兵,一切异己而为敌,无非争名夺利,而贪得无厌,人间所以不安也。人间,即是战场。兵者,器也。凡器皆兵也,不必刀斧;用而弃之,即是杀也。且既为私利,免而无耻,必无所不用其极,虽手无寸铁,亦可杀人,杀心在焉。私欲,即杀心也。而为人君者,更以所谓天下为志,虽曰不杀,标榜所谓恬淡为上,无非欲以所谓虚无之道为兵,杀万物于无形也。故所谓乐杀人,犹孟子所谓嗜杀,非其好杀,乃好私利,嗜欲也,若可为资而无害者,犹牛马之用,臣妾之顺,又何必杀之?不杀者,其惟仁者乎!仁者无外,一体同仁,所以无敌,所以不杀,所以能杀,杀人之杀,不杀人之所杀,杀在不杀,其杀亦仁,故成杀之是,杀成万物。是仁者之杀也。仁者必也杀乎!
0032 道恒无名。朴唯(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川)谷之与江海也。(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唯仁道,天性所在,天命所之;仁即自己,自知之明,全体明觉;则独然自在,廓然无外,澄明无蔽,生生不已,而宇宙此心,含蕴化成一切,仁者所以德备,一体同仁。是以无名,不可名也。名则为异己之现象-表象-对象之物,这就叫异化,若不能觉悟,即为知性-理性所制,而蔽于知见,私我欲使,执相以求,恣意妄为。这就叫不仁。朴,本意是非人为的自然,如未经砍伐雕凿的树。但此处老子既以为小,则非此意,而类似于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以太或现代物理所谓的基本粒子,亦为表象之物,且为逻辑的设定,以为宇宙万物必由所谓的朴所构成,故云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也。但这只是知性-理性的想象,逻辑的推断,信以为然,名无其实,不可致诘。既为旁观者,终有一死,何以知之?必为僭言,自以为是,无非效验以用,适可而止,不必究竟,即所谓知止。这个止,老子以为侯王应该守之的东西,大致就是康德所谓的理性的限度,他主张把限度以外的一切交给所谓的上帝。殊不知这个上帝就是自己。也就是说,不可名的恍兮惚兮而混同为一的为万物之始的恒-道-无-朴-X,就是仁,即明觉的自己,就是此心,即自己的明觉。天地万物乃是自身造化,无外此心,而各成其是,是谓自均。则所谓止者,唯止于至善之仁,而成己之是,化成一切,所以不殆。
0033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老子第三十三章)
仁者有自知之明:独然自在,廓然无外,故无敌而自胜;成己之是,化成万物,故德备而自足,非可外铄,不可与夺,富之至也;仁道不违,一以贯之,故不失其所,恒也;生生不已,一体同仁,虽死犹生,故不亡。人而不仁,自以为万物之一,犹原子个体,蔽于知见,一切异己在外,遂私我欲使,中心空虚,比以为是,故多智好谋,力以争夺,志在必得,而恣意妄为;虽自以为知,但所知在外,必有不知,拘泥现象,固执名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非以识为用,而志在可欲,以得为德,得亦复失,不能化德,是以忧患不免,虽欲长生久视,无非五十步笑百步,犹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而终有一死。智,知之蔽也;人,仁之殇也。
0034 道氾(汎)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老子第三十四章)
道,只可以也只可能是本己之道--仁道,乃由属己的天性-天命所决定。仁即道,道之为道,道之所以道。是以仁者一以贯之,不左不右,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故能成己之是,化成万物,终于德备,不负天性-天命。仁道不易。而一切异己的外在的道,无论通衢大道,还是偏僻小径,也无论圣人之教,还是法律规范,无非可道之道,术也;人而不仁,蔽于知见,是是非非,好好恶恶,择而由之,以通向可欲,如功名利禄,也通向死亡。这是人道,信而由之,非是仁道,恰恰是仁道之蔽,之异化。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道唯识,仁道唯觉。知唯自知,无非致仁。子曰: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仁者行于人间,即是天下有道,所以入乡随俗而移风易俗。此非所谓的成大,成己而已。成己,故成一切,一体同仁,是谓造化,大之至也。
0035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太)。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老子第三十五章)
大象者,唯此心之喻,非是可执之物。往而不害,唯谓仁道不违,故安平泰,非是常人所求之世俗幸福,乃指仁者自觉之境,自在自由,自为自成,故无利害之辩,仁道所之,莫不泰然,不惜杀身成仁。人而不仁,私我欲使,故止于所谓乐与铒,无非饱食安居,功名利禄,而终不可得。唯人而仁,则成己之是,化成万物,是乃造化之德,造化之妙,而诚之为言,岂可谓淡而无味耶?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0036 将欲翕之,必固(姑)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姑)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姑)举之。将欲夺之,必固(姑)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第三十六章)
是乃人术,私利之谋,兵法而已。仁者不为,而一体同仁,故不歙不张,不弱不强,不去不举,不夺不予,不柔不刚,不藏不示,惟仁道不违,一以贯之。仁道所之,无非义以处宜,则不妨翕之,姑且张之;不妨弱之,姑且强之;不妨去之,姑且举之;不妨夺之,姑且予之;总之一切方便,无必无固,当仁而已。且既无利器,何以示人?而仁乃至器,人不自见。微明,就是自知之明。
0037 道恒无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老子第三十七章)
所谓守之,老子之意大概是效法所谓道之无名无为,问题是可以守之之道,既为对象,难道不正是为吗?此类病句,在老子五千言中,可谓比比皆是,究其根源,即在不仁,而为知见所蔽,信以为必然有所谓道者外我独存而无名无为,是为知性-理性或逻辑思维所制而不能觉悟故。若能反求诸己,自问:我若非道,何以知道之无名无为?或可领悟,我所知的道,乃我所生,则庶几觉焉,当下明白自己乃道之为道,道之所以道,是则自知,道唯仁道,即是属己的天性-天命,自在自由,自为自成,从此不违,一以贯之;而宇宙天地,众生万物,唯仁道造化,都是自己,无非此心。此心即是吾身,成己之是即是化成万物。这就叫自化。自正,所以自化。正唯自正,就是仁政,政者正也。不能自正而能正人正名正物者,未之有也。仁者自正,一切乃正;仁道所之,一切皆正。这就叫诚。故中庸曰:不诚无物。是则守之何为?镇又何谓?吾镇之以无名之朴云云,无非以名为用,自欺欺人,利用常人之自蔽、迷信和私欲罢了。
00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不)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第三十八章)
什么是德?就是天性之成,天命所归,仁之实也。是谓上德,就是仁德。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坛经曰:何期自性,本自俱足。皆指上德或仁德,唯己造化。人而不仁,蔽于知见,私我欲使,以得为德,德为可欲,所得乃物,得之于外,乃非德之德,是谓下德,或曰人德,德之异化,德之蔽也。管子曰:德者,得也。流俗以得训德,源此。是即所谓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盖上与下,犹仁与人,非相对并立的现象范畴,而是非此即彼,觉即自明,德也,蔽则唯识,得也。上德即非下德,下德即非上德。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此之谓也。是以上德不得,一体同仁,一切是德,不分上下;下德唯得,虽有上下之分,名无其实,皆是不德。德如此,仁义礼义等皆然。人而不仁,分别异名,以诸端为可欲,执以外求,妄也;故仁者不为,唯仁道不违,一以贯之,成己之是,化成万物,终于德备。是即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厚者德也,薄者得也;实者仁也,华者物也。而去彼取此,其唯致仁乎!大丈夫,犹君子,仁者之名也。
00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榖),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琭琭)若玉,硌硌若石。(老子第三十九章)
一者,己也,唯可自明,岂可得哉?所得者,乃为对象之物,信以为是,不知究竟,无非拿来一用,自欺欺人。唯人而仁,乃知天地万物皆我造化,都是自己,无非此心,是则天清地宁,神灵谷盈,生生不已,各成其是,一体同仁。是之谓正。正唯自正。自正,一切乃正。而所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云云,乃常人知见,自以为众庶之一,而以原子个体之视角,旁观无穷无尽的现象世界,患得患失,醉生梦死,不得安宁,此杞人之忧也,岂可谓致?致唯致仁,即反求诸己而至于仁,扬弃属人的知性-理性和私欲,而达乎至善之明,不负属己的天性-天命,而终于德备。是之谓致,造化之谓也。人而不仁,一切异己,所以孤也;私我欲使,所以贱也。则为侯王者称孤道寡,不亦宜乎?倘若自命高贵而故作谦卑,所谓以贱为本,乃贱之甚也。仁者耻之而不为,独而不孤。此心无外,所以独也;化成一切,所以不孤;一体同仁,故无贵贱;各成其是,故无高下。又何来玉石之比?
0040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唯反求诸己,非现象-表象-对象之反复也。动者,觉之几也。道者,仁也。人而不仁,为器为用,以足私欲,故谓之弱,犹释家所谓钝根者,为知性-理性所制而不能觉悟,故信以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终有一死。必致仁乎!当下自知有无皆是现象,其实一也,就是自己,无犹赤子之心,浑沌不分,仁之初也,有即宇宙天地,生生不已,万物自化,仁之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