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道 0041-0050

0041 上士闻道,堇(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费),进道如退,夷道如颣(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媮),质真(惪)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老子第四十一章)

闻道之道,乃可道可闻之道,无非外道人道,或可由之,非仁道也。故所谓上中下,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不仁乃一。上士勤能行之,或蔽之甚也;中士半信半疑,或能反求诸己,觉之几也;下士大笑之,或近乎于道,也未可知,是所谓弗笑不足以为道也。然唯人而仁,则弗笑矣。何也?盖仁者一体同仁,而无加诸他者,但见众生自蔽不觉,而沉沦私欲,而又不可使其自知,爱莫能助,悯之不及,岂会笑之?是释家所谓慈悲,亦孟子所谓恻隐也。故曰:笑不足以为道。则所谓建言者,只是公式【A如-A】之套用,无非现象变化反复,自以为高人一筹,而不知这如一字,唯指自己,觉即明焉,是则自在自由,自为自成,是之谓如,生命之自然也。故所谓大方大器大音大象,一也,己也,仁也,曰自知之明,全体明觉。常人蔽于知见,以为有恒者外我独存,故分别指物而以为大,犹蜩鸠之谓鲲鹏,可笑乃尔,亦复何言?故子曰:我欲无言。盖仁者行于人间,唯仁道不违,一以贯之,成己之是,化成万物,终于德备。是可谓善始善终。善者仁也,始者性也,终者德也。仁即至善,善之为善,善之所以善也,故善成一切。

00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以教人。故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者,仁也。仁必有道,即天性所在,天命所之,是谓仁道。道唯仁道。仁道,就是明觉的自然,犹日月自行其轨,一棵草成为这一棵草。不妨反身以喻:婴儿睁开双眼,世界呈现,浑然为一,此所谓生一也;及有自我意识,主客二分,彼此有别而鸿沟相隔,此所谓生二也;随着智慧成长,而为知性-理性所制,一切异化为外在的现象-表象-对象,可名可道,森然分列,生生不已,此所谓生三也;遂为知见所蔽,自以为众庶之一,而居于天地万物间,私我欲使,而沉沦人间矣。必待致仁,犹浪子回头,悚然觉悟,人而仁,乃知天地万物唯我造化,就是自己,无非此心,犹此身五脏六腑,分而不割,亦如子曰绘事后素,从此德备而止于至善。是之谓生。生者仁也。生唯自生,谓之生生。仁唯自生,生之为生,生之所以生,生生不已,而生成一切。子曰:不知生,焉知死?若知生生,即知不死。仁者曰生,不仁曰死,非此即彼。故曰:生死绝对。若拘泥现象,固执名相,虽负阴抱阳,持虚守中,损之益之,而终有一死,不亦悲乎!(附:流俗以无为道,以混沌未开为道生一,以天地分而为一生二,以天地交而有为二生三,以分别而名为三生万物,是乃现象知见,僭越之言,人云亦云,不足与议。)

0043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老子第四十三章)

柔与坚,若是相对的现象范畴,则柔亦坚,坚亦柔,无非比以为是,至之何谓?至者,仁也。至唯致仁。则柔也仁,坚也仁,一也,己也。统摄而谓之曰健。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之谓也。所以,仁行健,一体同仁,无分无间,柔之至也;仁道不易,一以贯之,亦坚之至也。进言之,柔者爱也,生也,化也;坚者行也,性也,命也;犹太阳自行其道,恒自放光发热,普照一切,万物以生。人而不仁,蔽于知见,拘泥现象,固执名相,或见水之无隙不入,推其极致,以为隐微之朴必可入于无间之坚,而贵水之柔顺不强,而可以纵横,此虽也聪明过人,终是旁观僭言,臣妾之术,小人之心,无非欲效水之下流以苟且于列强之间,何足与言道哉?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学者思之。

0044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四章)

这段话大意是:名声与身体,后者更为亲近。身体与财富,前者更为宝贵。得与失,失去更为不堪。欲望炽盈,必然殚精竭虑;贪得无厌,难免死于利下。所以,知足可以免受耻辱;适可而止,可得寿终正寝。这番教导,对常人来说,可谓智者之见,经验之谈,但也不过明哲保身而已。或更有人以为,人既有欲,且终有一死,何必压抑自己?不如功成名就,及时行乐,也不枉人间一趟。所以,这种说教不但似是而非,而且有毒,不但让贪生怕死之徒聊以自慰,更让劳动人民甘受统治者的压迫而丧抗争之心。因为人而不仁,是不可能真正明白什么叫知足,什么叫知止的。论语记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所谓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就是常人以为的知足知止,仍是私欲。这对常人来说,或已为难得,然则唯贫而乐,富而好礼,才是真正的知足知止。知在自明,足在德备,止在不违,非仁莫属,是则恒同造化,寿比天地,富有万物,而一体同仁。是仁者之足之止。

0045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窘)。大直如屈(诎),大巧如拙,(大辩如讷,)大赢(辩)如绌。躁(趮)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大赢之大,不是大小之大,事物之大,现象之大,比较之大,知见之大,那样大即小,小即大,无非比以为是,何足以为大?故须把握为绝对之大,大之自身,也就是一,知即己,觉即仁。仁即至大者,大之为大,大之所以大,故不为大,故能大,成大之是,大成一切。所以,所谓大成只可以也只可能是自成,则万物皆备于我,本自俱足,何缺之有?所谓若缺,人之见也。人而不仁,但见其人,不知其仁。而仁者行于人间,既属庶类,必然有限,然无求于外,淡泊不争,无意功名利禄,故行事低调,举止笨拙,沉默寡言,处人不堪,甘拜下风,这在慕强好胜的人眼里,以为缺也,殊不知缺在自己,不能致仁也。缺即欲也,欲即私也,私即蔽也。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即大也。又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过即缺也。故曰:大直不为直屈,可直可屈,能直能屈;大巧不为巧拙,可巧可拙,能巧能拙;大辩不为辩讷,可辩可讷,能辩能讷;大赢不为赢绌,可赢可绌,能赢能绌;当仁而已,诚而已,无非义以处宜,入乡随俗,和光同尘,成己之是,成人之美。是谓清静,非有为亦非无为,唯仁道不违,自在自由,自为自成。是之谓正。正唯自正。仁即正,正之为正,正之所以正。仁者自正,一切乃正,无非自正。

0046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唯指仁者当政,为政以德,一体同仁,天下归仁,是谓仁政,或曰大同。人而不仁,天下为私,是谓天下无道,称王称霸,血流漂杵,民不聊生,或一时尘埃落定,改朝换代,而导之以政,走马以粪,不为征伐而为民生,所谓小康盛世,亦不可长久,物极必反,历史周期律不可免也。故人之罪莫大于不仁,不仁所以自蔽,自蔽所以为私,为私所以贪得,贪得所以相争,必加诸他者而无所不用其极,则所谓知足之足,亦可欲也。唯人而仁,则自足而止,终于德备,是谓有道。进言之,天下此心,乃仁者之理想,而不可实现于人间。人而不仁,故有有道-无道之辨,天下在外而为用,利则以为有道,害则以为无道,皆私欲妄为,祸咎岂能得免?

0047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老子第四十七章)

生而为人,既有灵明一点,必待自身成长而臻乎圆熟,非生而自知也。以为圣人生知,人之惑也。不出于户,何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何以见天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乃人生必经环节,不可免也。唯学以致仁。若不能反求诸己而至于仁,则犹井底之蛙,为知见所蔽,知行支离而为之,而沉沦私欲,泥涂人间,终有一死,浑然不知生命之究竟,有负天性-天命,枉为人也。故唯仁者可以不出于户而知天下,天下此心也;可以不窥于牖而见天道,乃天性所在,天命所之,仁道不违,成己之是,化成万物,终于德备。是仁者之行也,谓之仁行,自行也,唯自觉自在,自由自为,自成自化,诚而已;亦仁者之知也,谓之仁知,乃自知之明,全体明觉,一无所知而无所不知,感而遂通,触物即明,而当下直行,无非义也。义者,行之知也,知之行也。是则行即知,知即行,知行一也,仁也。则所谓圣人其犹病诸?

0048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圣人之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老子第四十八章)

所损益者何?私欲智巧也。然也必待益之穷而可以损之;不学,损无可损,损之何为?故唯为学而可以闻道,闻道亦学也。绝学,何以闻道?盖私欲智巧之所以产生,非是为学之故,唯因学不到家,而蔽于知见,为知性-理性所制,不能激发觉性而至于仁也。则虽自以为闻道而为之,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还是私欲机巧,道在外焉。且所谓天下者非是可欲之物,此心也,取之何为?故唯学以致仁,则天下此心,一体同仁,唯仁道不违,成己之是,化成一切,终于德备。是仁者之学也,益以进德,何损之有?这才是闻道,觉悟之谓也。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恒生而不死,故可死也。若拘泥现象,而将私欲智巧之乱归咎于为学,岂非因噎废食?妄之甚也;若强加于人,必败矣。

0049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咳(阂)之。(老子第四十九章)

什么叫心?自古以来,陆子说得最好,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也就是说,宇宙发生的一切,天地万物,人类世界,千变万化,都在吾心,都是吾心的造化,都是吾心。是之谓德,乃己自然,而非由外得。且既是吾心,唯可自明,而不可旁观,不可认识,不可思议,不可言说,或更确切地说,我所观察、认识、思议和言说的一切,也都是吾心的产物,无非可道之道,可名之名,至于事物自身究竟如何,也唯其自明,非我所能观察、认识、思议和言说。这无非是说,吾心就是明觉的自己,自己的明觉,故名之曰仁,即自知之明,全体明觉,也就是一之自明,己之自觉。之所以用仁一字而不用其他称谓,乃是因为,我必作为一个人,确切说,作为一个说汉语的中国人,而非作为其他物类或用其他语言而觉悟的。子曰:道不远人。又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的说法却刚好相反,可知其未能印之,亲证仁至之境:独然自在,廓然无外,澄明无蔽,生生不已,化成一切,一体同仁,所以德备。这就是大成,就是造化,就是涅槃。套用陆子的话说:我就是上帝,宇宙即是吾身,万物与我一体。盖人而不仁,蔽于知见,一切异化为异己的外在的现象-表象-对象之物,所系只是这具人身,自以为原子个体而置身于大千世界之间,为求生存,满脑子私意贪欲,无非饱食安居,功名利禄,烦恼忧患不免;这固然也是吾心,却是智慧尚未圆熟而为知性-理性所蔽的浪子之心,自蔽之心,执着之心,或曰私心,或曰妄心,无非人心,故无德求得,以得为德,不能化德。则善之何谓?仁即至善,乃善之为善,善之所以善,故无善与不善,故能善,善成一切,不善亦善;不仁即是不善,虽善不善,一切非善。则信又何谓?仁唯自信,乃信之为信,信之所以信,故无信与不信,故能信,信成万物,不信亦信;不仁即是不信,虽信不信,一切非信。人间,即是不善不信之地。则圣人何为?若是利用人心之惑而治之,不仁之甚也。

00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摄(执)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老子第五十章)

出-入,生-死,皆现象范畴,成对相立,出生必入死,人之常识也。人而不仁,蔽于知见,私我欲使,大抵贪生怕死;故有所谓生之徒者,以生为乐而求长生久视;亦有所谓死之徒者,以生为苦而求死后超升;亦有所谓生生者,以生为现实,只为饱食安居,功名利禄。所谓动皆之死地,即向死而生,终有一死也。人间,即人之死地也。这些固执生死之人,几乎占到绝大多数,好生恶死,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沉沦人间而不觉,不能致仁也。唯人而仁,即知既生非死,生不遇死,生死绝对,生即不死,是则独然自在,廓然无外,澄明无蔽,生生不已,一体同仁。是仁之生生,自生也,恒生也,生之至也。是以仁者行于人间,不生不死,不为生也不为死,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不好生也不恶死,唯仁道不违,一以贯之,生必于是,死必于是,故能生能死,生人之生,不生人之所生,死人之死,不死人之所死,生成万物,死成万物。是仁者之生死也,一言以蔽之,曰杀身成仁。仁者必也有其生,有其死乎!故曰:生者仁也,死者人也。礼记云:君子曰终,小人曰死。此之谓也。子曰:不知生,焉知死?学者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