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仁则诚,是以成物;仁道所之,万物自成。是则何谓仁之?仁之何为?人而不仁,蔽于知见,比以为是,执相而求,故有所谓仁之、亲之或爱之之分,以对应众人、亲属与庶物等不同之现象-表象-对象。此非仁也,故亦非亲非爱。事物固有不同,其本乃一,仁也。是以仁者行于人间,一体同仁,义以处宜,而无加诸他者,唯仁道不违,成己之是,故能成人成亲成物之是。是仁之也,亦亲之爱之也。
0112 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孟子尽心)若非梁惠王自己,何以知其不仁哉?若知梁惠王即是自己,则仁矣,又何以说梁惠王不仁?是即自蔽,人之不仁也。盖此梁惠王乃我造化,就是自己,而非彼梁惠王,是以仁者一体同仁,自爱而无不爱,不爱亦爱,唯改过自新,而无加诸他者。则及之为?人而不仁,蔽于知见,自居庶物而为原子个体,一切在外,各为其私,故相及也。
0113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仁者无敌,天下此心。无敌于天下者,未之有也。三代皆亡。所谓仁伐至不仁,假仁之辞,胜王败寇,则血流漂杵,不亦宜乎。
0114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尽心)仁者天下此心,非得天下于外者,德也。人而不仁,故以家国天下为私,而欲得之,虽得必失,是所以历史周期律不能免也。何以故?得非德也。得者不德,德者不得。人而不仁,以得为德,妄之甚也。
0115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人而仁,学以致仁也;仁而人,成己之是也。是道也,唯仁道也,乃天性所在,天命所之,仁者所以不违也。
0116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孟子尽心)达唯达仁。是以仁者行于人间,无可无不可,无忍无不忍,无为无不为,唯仁道不违,义以处宜,成己化物,不负天性-天命,是达也。道-德,仁之达也。
0117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诚在致仁,诚以致仁。人而仁,诚之至也。仁道不违,一以贯之,是仁之守,义之行,诚也。
0118 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故曰:仁者好告示人。(荀子荣辱)仁者唯诚之为言,述而不作,非好告示人也。可与言则与言,不可与言则不言,言与不言,当仁而已,不言亦言。子曰:天何言哉?又曰:我欲无言。又曰:可与之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又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皆此之谓也。仁道,即仁之言也。仁道所之,万物化成,言之成也,诚之至也。是亦所以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诲者启也,以劝学者反求诸己以至于仁,非为启蒙之教而使人由之,亦非好为人师也。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诲也。人而不仁,自蔽不觉,是即人之陋,陋之为陋,陋之所以陋也。是则知识越多越反动,私欲之为患,于今为烈,而人反以为文明,所以陋也。
0119 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荀子荣辱)此犹孟子之描述,虽不同,无非小人儒之世俗理想,话术而已,古往今来,未之有也。人而不仁,各为其私,趋利避害,贪得无厌,以求所谓幸福,则所谓仁人者,大抵以小恩小惠,取人之信,以保其私。而仁者如孔子,人多不信而讥之,故常无其时其位。所谓至平,不过史家之见地,或有一时,不可久也。大同世界,唯可实现于仁者此心。
0120 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吶也;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荀子非相)仁者诚之为言,言之有物,以其德备,仁之中出也,所以不辩,所以能辩,辩人之辩,不辩人之所辩,成辩之是,辩成万物。是仁者之辩也,仁者必亦辩乎!人而不仁,蔽于知见,比以为是,执相而求,是是非非,不免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莫衷一是,故好辩而攻乎异端,孟荀即其甚者。
20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