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语 0321-0330

032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

什么叫好礼?礼不失本,是谓好礼。礼之本,仁也。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这是对居上位者,尤其是为人君者而言。如果为人君者能施行仁政,自正自治,一体同仁,不使民为私,而唯使民以惠,民何乐而不为使?且因自举而错诸枉,奸佞之徒也不敢轻易为非作歹。学者注意,礼乃仁者义行,而不是外在的僵死的规矩;好礼唯在致仁,而不是讲究表面的形式。人而不仁,流俗所谓的礼貌不过是巧言令色罢了。反之,仁者好礼,虽在人看来可能不符合礼制的要求,也不失其为礼,君子所以移风易俗。

032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仁者行于人间,只有一事,就是修己。修己就是致仁,就是成己,就是造化。子路尚不足以语上,孔子诲之以修己以敬。敬即不苛,可以说是一切生命对于自身的本真态度。敬唯自敬,自敬即敬一切。对人来说,敬在觉悟,则仁至义尽。但子路只是把敬当成外在的努力目标之一,再三问如斯而已乎,不知自己已是不敬,而不敬之敬,就是人的执着。孔子再诲之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越来越具体,其实只是一事,无非致仁。同样,安唯自安。自安则安一切。不能自安而能安人者,未之有也。所以孔子说尧舜其犹病诸。因为人而不仁,即是不安的根源。私欲不灭,如何能安?如何能安之?

032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论语宪问)

生之贼,窃仁者也。人而不仁,不知天性-天命,不能成己之是,不能化德全德,反倒醉生梦死,怨天尤人,就像无实的秕谷,岂不就是生命之贼?不孝之至也。人间,贼之天下也。以杖叩其胫,棒喝也。

0324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论语宪问)

古时五百家为党。阙就是阙里,孔子的故里。将命,就是传达辞命,能被选中的童子当然是比较聪明的,所以人才问孔子。益者,意思是可以教诲和提携。然而这位同乡少年,居于长辈的坐位,与长辈并行,大模大样,似乎不懂礼数规矩,其实是自以为是,让人一眼便知此子急功近利,私欲很重,不像是志于学的好学者。反观今日的青少年,恐怕过之而无不及。人而不仁,大抵生为阙童,死为原壤,自古如此。

0325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论语卫灵公)

俎豆之事,礼乐之谓也。军旅之事,人政之喻也。卫灵公既自蔽不觉,不能学以致仁,不能自行仁政,故重军旅杀伐,不仁如此,孔子必也行乎!仁道不违也。君子义行,小人私奔。此与樊迟学稼,类也。

0326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仁者行于人间,和光同尘,群而不党,不求饱食安居,不为功名利禄,无意荣华富贵,所以不会与世同流合污,所以他的人生大抵坎坷不顺,甚至穷困潦倒,多灾多难;虽然,唯仁道不违,一以贯之,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且不改其乐,乐在其中。这就叫固,固在仁道,固在天性-天命,固在一以贯之,固在致仁;一言以蔽之,诚则固。孔子就是最好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例子。若是为器之用,何至于此?毋宁说,人所不堪的穷困乃是仁者的特权,也正是在穷困中,才显现仁者的本色,就像孔子所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仁者固穷,无可无不可,明知不可为而为,当仁而已,所以不是像苦行僧那样,为苦行而苦行,以苦行求福报,那不过是常人的自蔽和私欲。子路硁硁然小人,当然不明,而以为所谓君子者必是人中精英,人上之人,自当飞黄腾达,然而一路走来,到处碰壁,其怨其疑恐已满腔,正遭此绝境之地,忍不住直接向孔子发难。子路尚且如此,其他弟子如何,亦可知矣。这就叫滥。滥在动摇怀疑,抱怨责难,迁过反悔;诸如此类,无非人之滥情,滥在不仁。(附:有人把君子固穷一句解释为君子固有穷时,与子路一样,也是小人心思,非也。倒是孟子说的切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还是隔靴搔痒,似是而非。天者仁也,大任者天命也,是乃仁者自觉,孰可加之?

0327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人而不仁,大抵以博学多识为能,但求日常效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适而安,而不能究其竟。这是人知,而不是真正的知。常人只是想占有知识,以有涯追无涯,不知一切知识都是知之迹,且皆在此心上起,本自具足。无知所以求知,其实只是人欲。情形就像万物享受阳光,却非太阳;也像月亮,自己不能放光发热,而只是反射阳光。孔子所以否之。那么,何谓一以贯之?就像太阳,恒行于属己的道路。具体说,一以贯之的一,就是仁,明明白白的自己,独然自在,廓然无外,澄明无蔽,无远弗届,生生不已,一体同仁;一以贯之的以,就是致仁,成己之是,化成万物;一以贯之的贯,就是自始至终,至诚不违;一以贯之的之,就是仁道,天性所在,天命所之。一以贯之,就是仁,仁必一以贯之。这就是知。仁即知,自知之明,知之为知,知之所以知。是以仁者不为人知,故能知,知人之知,不知人之所知,知成一切,成一切知,成知之是,知成万物,一无所知而无所不知。此即仁者之知,仁知,知-知-知。

0328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论语卫灵公)

德唯自知自化,乃天性之成,天命之至,一体同仁,则宇宙天地,众生万物,无非仁者之德,本自俱足,唯我造化,不可与夺。一言以蔽之,德在致仁。人而不仁,蔽于知见,一切异己,执相以求;世之所谓有德好德者,利名而已,故无所不用其极,讨人之好,取人之信,以得为德,遂有盗跖之标榜仁义礼智信,乡愿之惑愚民,贱儒之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等等,皆属此类。故曰:人间无德。孔子所以叹之也。

0329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什么叫无为?不是不为,而是自为,自觉之行,就是属己的天性-天命,就是仁道,就是自由。自由,就是自觉的自然,自然的自觉。自为,就是自由。自然-自由-自为,就是诚,就是致仁。仁者自为,自正自治,一体同仁,成己之是,化成万物,所以德备。这就是无为而治,仁政之谓。舜,仁者之人名;舜即己也,我即舜也。

0330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裡,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学者需特别注意:前一句中的忠信和笃敬,指的是仁者的忠信和笃敬,乃天性所在,天命所之,犹日月之行,至诚不违,一以贯之;是则虽蛮貊之地,乃至于绝境,人所不堪,以为不可行,必行矣。这是仁者之行,是自主自行,是仁行。后一句中的忠信和笃敬,则是指人所公认的忠信和笃敬,是人可由之的教条,是加诸于人的外在的道德准则,其所忠信和笃敬的对象不是自己,而是异己的他者,所以根本上说,是忠信和笃诚的异化,是非忠之忠,非信之信,非敬之敬,是自蔽的执着而不是自觉的诚实。这是常人之行,是以他者为其主,是顺从。要之,仁行人行,非此即彼,人行不是仁行,而是仁行的异化,也可以说是仁行的庸俗化;仁行才是真正的人行。子张不能致仁,但可为人行,即做一个社会认可的好人,或为统治者信任的具臣,孔子所以教之以人行之道,可以当成座右铭,时时反省对照。虽然,子张若只是书诸绅,不能反求诸己而至于仁,则如南容之三复白圭,子路之终身诵之,也不过亦步亦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