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语 0361-0370

0361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

贞者,正也,恒也,诚也。天性所在,天命所之,仁道不违,一以贯之,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当仁不让,杀身成仁,是仁者之贞,所以不谅。什么叫谅?就是蔽于知见,轻信自欺,自以为是,无非私意。一言以蔽之,仁者唯贞,不仁故谅。

0362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

敬者诚也。敬唯自敬。仁者自敬而敬一切,不但敬以事君,凡待人接物处事,无不敬;且不为饱食安居,唯仁道不违,成己之是,化成一切,故后其食。言下之意,非是事君而敬其事,其他人事可以不敬,那样的话,不敬无疑。人而不仁,私我欲使,大抵先其食,只专注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貌似恭敬,却无自觉。可以说,敬是专属于仁者的情感和态度。敬,就是仁至义尽。

0363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什么叫教?就是启蒙,先知教后知,先会教后会。不但人类有教,一切众生皆有其教,故曰有教无类。但,教只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知唯自知,这就叫化,自化,造化。教化,而不是所谓的教育或教养,才是真正的教,教的实现,一言以蔽之,就是致仁。教而不化,所以有类,人属人类,万物各归其类。类,就是教而不化的成见,名相标签。人而不仁,蔽于知见,所以自以为人,而有智愚贤不肖,三六九等,各行各业之分。人间,就是类的世界。仁者无类,一体同仁,故能类,类人之类,不类人之所类,成类之是,类成万物。也就是说,类是必须扬弃的东西,人是必须自身扬弃的类。扬弃就是致仁,就是觉悟,就是造化。致仁,就是对人的扬弃,对类的扬弃。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即成为自己,人而仁;仁而人,万物也才成其之是。大哉,孔子!

0364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道不同,有两种情况:一是相对的不同,不同而同;一是绝对的不同,同而不同。相对的不同,指的是人可由之的外道,现象之道,可道之道。你在那条道,我在这条道,自然不为同谋,但不是不谋,而是以颠倒的形式相谋,无非各为其主,攻乎异端,党同伐异,胜王败寇,私利罢了。故曰不同而同。绝对的不同,唯指仁者与常人的不同,仁道与人道的不同,表面上似乎同为人类,也必行于外道,却根本不同,非此即彼,所以不遇,不可相谋。仁者无外,一体同仁,唯仁道不违,义以处宜,不为人之谋,故能谋,谋人之谋,不谋人之所谋,故为一切谋,谋成一切。故曰同而不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又曰:小不忍则乱大谋。都是这个意思。

0365 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达唯自达,达乎仁也。辞之为达,就是诚之为言,述而不作,仁道之谓也。流注以为辞达为传达辞命,非也。辞达在己,不在人。仁者无所不达。

0366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

所谓相师之道,唯谓仁道。固者,仁也。则相师如此,凡待人接物处事,无非如此。事虽不同,其敬其诚一也。若拘泥现象,以为相师如此,于其他人事则不必,非道也。道不在阶席,在己。

0367 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什么是均?不是所谓的平均主义,而是分配均匀,确保所有人的基本生存,不让贫富差距过大,而任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犹老子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就是仁道。有家国天下者能够致仁,施行仁政,为政以德,再导之以政,使民由之,才可能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但,这是仁者的大同理想,只可以也只可能实现于仁者此心。人而不仁,蔽于知见,私我欲使,比以为是,嫌贫爱富,贪得无厌,纷争相夺,免而无耻,历史周期律自不可免,犹老子说的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即使人间幸得仁者为世主,所谓天下有道,也只能暂时得治,小康而已。人民终不得无贫,人间终不得无寡,家国终不得无倾。呜呼!除非致仁,人而仁,则无人之患。虽然,仁者患人之患,明知不可而必为之,是仁道也,天之道也。

0368 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天子,仁者之谓也。仁者行于人间,即是真命天子,惜常人不能知也。人而不仁,或有天子之位,人君之名,无其实也。是则虽以天子名义而出礼乐征伐,不过人政之举,无非私也,或不如自诸侯大夫乃至庶民出,如现代的民主选举制。历史的发展正是如此。天下有道,唯谓仁者当政。仁者行于人间,即是天下有道;仁道不行于人间,即是天下无道。天下有道,政在自己,则无论天子诸侯或大夫庶民,唯仁道不违,自正自治,又何议耶?人而不仁,政在他者,所以议论无休也。

0369 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论语季氏)

人而不仁,虽有天下国家,焉能长久?所以人间不得安宁,历史周期律不能免也。孔子岂是惜鲁国政权之变迁?唯叹为人君者不能致仁,仁道不行也。则岂止鲁国?天下皆然。是孔子忧天下之忧,先天下之忧而忧也。如果天下太平,百姓和乐,那么禄之去公室,政逮于大夫,又何尝不可?是孔子所言之礼让也。

0370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学诗学礼,无非学以致仁。人而不仁,何以言?言无其实也。人而不仁,何以立?立者觉也。天性所在,天命所之,仁道不违,一以贯之,成己之是,化成万物,是仁者之立,德之备也,亦仁者之言,物之成也。诗,仁之方也;礼,仁之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