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说后记

本来,我只是想以仁说源流一篇,就先秦以来有关仁的说法,给出一个大概,却意外发现,内容竟如此丰富,诸如先秦诸子,以董子为代表的汉儒,宋明诸子,乃至近现代学人,都有大量有关的说法。我马上有种直觉:中国的思想史,就是人-仁的自身成长史。仁,大抵相当于黑格尔所说的但他似乎并不了然且未亲证的绝对精神。仁,就是人的精神,毋宁说,就是精神自身,即仁我。因而仁说,也可以说是我对先秦以来中国主流思想的清算和扬弃。

用了一个月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仁说这一部分的初稿。我从先秦到民国的主要思想文本中,摘取了三百多条有关仁的句子,再加上我的自言自语--不是注解,也无意批评。这个环节看来是十分必要的,不但更加证实我的工作非我莫属,而且本身也是补课,使我对仁学的源流有一个鸟瞰式的把握,且有一个基本的结论,那就是,孔子以后,所谓仁学,正是仁的异化,且离仁愈行愈远。这是与生命-智慧的自身成长一致的。异化,就是世界的真相,人生的本质,也是痛苦的根源,但对最终觉悟而扬弃人性之蔽的人,异化使人生终成正果。相反,对私欲炽盛而执迷不悟的沉沦者,则使他们万劫不复,而爱莫能助。

把仁这一字当成名相-概念加以研究,从一个字发展为一堆字,到了后来,连篇累牍,成了一门学问,这是学者的岐路。此与儒家假孔子之名弘其仁义礼乐之说,原因相同,就是不仁。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金刚经三句式:佛说仁,即非仁,是谓仁;仿佛是专为他们说的。禅宗不立文字的主张,所担心的恐怕也是这个,可惜事与愿违,到了后来,终于被灯录之类的东西彻底淹没了。当然,知性-理性的劳作绝不是无益的,实是生命-智慧的自身化育,但若不能激发悟性-觉性而至于仁境,领悟属己之天性-天命,必为语言-思想所蔽,执相而求,陷于名相之纠缠,不知学以致仁,成为自己,才是生而为人唯一大事因缘。孔子说颜回:只见其进,不见其止。即是如此。

我想起一部曾流行的小说,书名就叫:人啊,人。我想说的是:仁啊,仁。这样就产生另外两个句子:人啊,仁;仁啊,人。我的意思是:人而仁,仁而人。仁,正是人之为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当人这个字被滥用时,或者当人的行为不足以为人时,或者甚至连猴子都认为自己是人时,仁一字就产生了,而发明此字的必定是亲证的仁者。所以,仁是人的第一义。仁是人的觉悟、完成和实现。仁就是神明,就是宇宙,就是造化,就是道-德,一言以蔽,仁就是自知之明。一般的人,虽然把自己归于人类,且自以为具有所谓的人性,却还完全不是人,而只是一团浮云似的飘忽不定的贪欲。

人而不仁,如人何?如仁何?

2025-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