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思录 0061-0080

0061 仁生义,人见理。义成礼,理为仪。礼是仁之义,仪是人之理。义则礼行,理故从仪。人之理,义之蔽;仁之义,理之明。仪,礼之名;礼,仪之实。礼随义变,移风易俗;仪因理固,抱残守缺。义是活的理,理是死的义;礼是活的仪,仪是死的礼。仪无义,理无礼。礼即方便,在己;仪为约束,在人。礼乃自由,仪如桎梏。仁者无仪,入乡随俗,每事问,是礼也。

0062 从现象上看,人生可分二截。前一段,我称之为人而仁;后一段,我称之为仁而人。两段的那个之间,不是指现象-表象-对象的物物之间,而是宇宙世界与私我分离的那条可以无限接近却一直未能跨越的鸿沟,刹那消失,浑然一体--本来就是一己。我称之为觉悟。佛家所谓的转识成智,渐悟或顿悟,智慧到彼岸,或是庸俗哲学所谓的量变到质变,我以为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情形仿佛在早晨的阳光中,自己从长夜多梦的酣睡中醒来,如刚降生的赤子第一次睁眼似的,此时当然是明明白白的。如果说人而仁还是父母所生的人身,那么,仁而人可以说是自己的重生,以智慧-灵魂-精神为种子,以人身为娘胎,自己孕育自己,自己生出自己,自己成为自己。在人看来,虽然还是这具平庸的人身,却已是仁者的化身,有着其大无外、含蕴一切的造化之心--此心。佛教称之为无漏。科学称之为宇宙。基督教神学所谓的三位一体,我以为也是这个意思。这是属人的伟大的思想,只是从未领悟-把握为自觉的生命--仁。人而不仁,只有上半截而没有下半截,上半截也是半途而废,未止于至善,未至于命,这就叫夭折,也叫原罪。用孔子的话说,是谓。终有一死,忧患不免,就是现世报,人间地狱

0063 安乐死,也许可以克服常人的痛苦和恐惧,也适合于禽兽。但真正可畏的,不是死,而是属己的天性-天命。因此,只有仁者,可以忍受人所不堪的痛苦,也可以从容自了。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0064 龙,仁之象;卍,仁之符。

0065 匹夫之勇是需要教育的,但仁者之勇则非觉悟不可。

0066 每当有所怀念和留恋,有所焦虑和郁闷的时候,自己总会提醒自己:勿违。我曾订制过一把短剑,现在留给孩子纪念,上面刻有秋阳朕心的铭文,就是用来动摇的时候直指我心。我想,仁者行于人间,既有此身,必有七情六欲,其与人的区别,唯在于能够自正自治,而不会自暴自弃。

0067 什么叫等待?不是守株待兔,也不是抱柱之信,而是仁道不违,一以贯之。这就是仁者的等待,自行其道,而不待异己的他者。仁道所之,皆我所待,一切皆化,成其之是。常人不然,有所待而有所等,所等所待无非是外在的人或物,其实就是私欲,虽或如愿,转瞬即非,又开始新的等待。人而不仁,就像戈多,总是在等待之中,全然不知是在等待自己,即觉悟。

0068 读论语久了,慢慢悟到一个秘密,那就是孔子说的话,不但自蔽之人作为格言信条而可以事之,且能上达而近于仁,悟性好的人则可以马上心领神会,甚至于觉悟。子曰:辞达而已矣。这就叫辞达。我想,即使对觉悟的仁者,也是很难的,听的人要么不能理解,甚至以为荒谬,要么为其所蔽,亦步亦趋,适得其反。所以,仁者行于人间,说好人话,就是仁道。后儒受禅宗影响,特别是宋明以后,如王阳明,喜欢区别钝根利根,似乎应该有针对性的两套说法,这种用意本身就是荒谬的,不是其人,焉知钝利?子曰:回也不愚;又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又说:有教无类。孔子往往是在答问中捕捉诲悟之机,如数次对弟子说:始可与言诗矣;又说: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是孔子说话的另一个秘密。什么是说话的艺术?这就是最好的例子。艺术,就是教化。这是仁者专属的功课修辞是仁者的特权。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这个意思。人而不仁,学文是很危险的,如果不能致仁,结果大概就是个舞文弄墨或耍嘴皮子的佞巧之徒。

0069 我现在要了解一个人,就是和他讨论一下论语。我很快可以知道这个人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其学问的程度,人品和慧根如何,是君子还是小人。要是此人从来没有读过论语,或者不以为然,那么无非是说,此人尚不足与议,不管他可能受过良好的现代教育,著作等身,功成名就。

0070 每每回顾自己阅读论语的经历,不免感慨系之。可以说,我的一生,就是学习论语的过程。以前,我压根儿没有料到自己的心路历程,会以论语为终点,反倒很同意黑格尔所说,中国没有哲学,而奉为千古经典的论语不过是寻常的道德教条。现在我当然明白了,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西方思想,是我必须恶补的功课,为此我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否则不能扬弃西方,回到东方,回到论语,回到孔子,回到自己,回到仁。不难领悟,今日之中国也是如此,要不是汉语尚存,几乎已完全西化,而这也正是中国人必须经历的异化环节,但只要华夏民族的血脉不断,精神的基因还在,甚至可以说论语一书尚存,那么总有一天会幡然觉悟,而跃升到更高的维度,否则,西化就是中国的劫难。论语的价值,阅读论语的意义,也就在这里,即自身觉悟,成为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和职业人士,更不是沦为只会赚钱消费,不知天性-天命,过一天算一天,忧患不免,纷争不绝,醉生梦死,终有一死的地球生物。有人可能会说,参悟可以,难道非得学习论语吗?儒释道三教,各种科学,乃至江湖术数,不都标榜自己是圣传神授吗?即使同为经典,人们可能更重视老子道德经、周易和佛经等。也许吧,但以我的愚钝、坚持、经验和亲证,诚非论语不可,或者说,论语的子曰乃是参悟属己的天性-天命的最好文本媒介,最接生命,最切实际,最合人事,也最简明不过,仿佛在场亲聆孔子的教诲,而每有所领悟,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若是能心领神会而至于仁,则可拈花一笑。

0071 学习论语,需要一些参考书。二千多年来,有关论语的注疏解诂以及读后感之类的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大致可分几个时期:一是汉代到宋前的作品,一是宋代到清前的作品,一是清代到新中国前的作品,一是文革时期的作品,一是当代的作品。其中稍有名气的,我几乎都涉略过。我的体会是,当代文人的解说性作品可以说几无是处,害人恐怕不浅;文革时期的作品,作为刻意而作的反面教材,则有相当的参考价值。虽然,参考书也只是参考,即使是论语原文,也不过是参考而已。如果拘泥章句,把子曰当成一堆格言教条,就像子张那样书诸绅,子路那样终身诵之,颜回那样事之,那还是没有多大意思的,无非亦步亦趋,而不能心印孔子之思。而且历代的注解,多是人云亦云,不能摆脱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所以,参考乃是参悟,直指此心,反求诸己,以至于仁,是则子曰就是我思我言,我就是孔子。

0072 致仁有几个难点:一是明白此心的究竟,二是明白属己的天性-天命,三是明白智慧的成长过程,四是明白生命的本来面目。

0073 人而不仁,一切皆。人而仁,一切皆

0074 志有大小,天命唯一。

0075 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综合,但分析-综合都还是知性-理性的工作,仍是不够的,还需要反求诸己,以至于仁。

0076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里说:对那具有坚实内容的东西最容易的事是作出评判,比较困难的是对它进行理解,而最困难的,则是结合两者,作出对它的陈述。这也许是西方人对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所的最好注解。

0077 真理,就是德。德,就是真理。真理不是认识,而是自知之明。

0078 在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精神就是作为生命的上帝,可惜还没有把握为,即自知之明,全体明觉。

0079 良心是有的,但需要成长以至于觉悟,否则就是私心。而对私心来说,所谓良心,不过是用来为私心辩护的说辞罢了。

0080 仁学,就是哲学,真正的哲学。哲学不是一种学问,而是致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