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语 0011-0020

0011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何谓无邪?就是自正。何谓自正?就是以自己为正,自己正自己。自正,一切皆正;不能自正,一切是邪。自正,就是成为自己。学以致仁,反求诸己,温故知新,改过自新,就是自正。仁即正,绝对之正,正之为正,正之所以正。人而不仁,不能自正,所以求正为正,以他者为正而正己正人,自以为正,不知自己就在邪中。这就是自蔽。仁者自正,所以能正,正人之正,不正人之所正。仁者无邪,故有无邪之思,无邪之情,无邪之言,无邪之诗。无邪之诗,就是仁者之思之情,之言之诗,自有格律,不违仁道,述而不作,诚而已。诗三百,就是仁之言,仁者之迹,君子致仁之门。流俗之诗,只是文体一种,就像容器,以制人之邪淫,必礼崩乐坏,泛滥成灾。人间无诗。所以,学诗必先端正,不可以小人之心玩赏,不然无益。

0012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道之以政,政为刑令,道是外导,使人由之,这是人政。而道之以德,政在自治,道唯仁道,移风易俗,这是仁政。但为人政,也非仁者不可,也就是说,刑令必出于仁者。孔子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这个意思。人而不仁,既不能为仁政,也不可为人政。但,光靠刑令也不可行,民众虽由之而不犯,却不知其所以然,并不以犯刑违令为耻--耻者德之明也,一旦刑令废失,即私欲泛滥,天下大乱。所以必道之以德,教而化之,无非致仁,有耻且格。要之,道之以政与道之以德,非是二套不同的政治,而是仁政的二个方面。道之以政,其政在人;道之以德,其政在己。仁者无外,人即己也,所以道之以政即有道之以德,道之以德即有道之以政,政事不同,道则唯一,就是仁道。统摄而谓之曰仁政。仁政在德,是谓德政。仁政德政,无非致仁。反观今之世界,既失德政,则其人政可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孔子在时,已是如此,仁道不行人间。易系辞曰:君子之道鲜矣。良有以也。

001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什么叫志?对常人来说,无非是心之所向,对长远目标的强烈意愿,在于自己的选择,为此奋斗,开辟出一条成功的人生道路。但这样的志是外在的,毋宁说是虚妄的,白日梦式的,随时变更,半途而废,终有一死。为什么?因为志之为志,志之所以志,始终是浑然不知的。必致仁乎!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天性所在,天命所之,从此仁道不违,一以贯之。书曰:志以道宁,言以道接。就是这个意思。唯志于学,学以致仁,才是真正的志,其他一切常人自以为志的东西,不过是私欲之大者,不但不足以为志,甚至是对志的遮蔽和褫夺。志于学,就叫好学。因为好之为好,好之所以好,乃是仁性,也就是天性-天命冥冥中之使然,所以能志于学,而志之为学,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觉悟而自知。三十而立,自立也,志于学已是立,不过此时还是立于人间,可能还沉沦其中,虽特立独行,但尚未领悟天性-天命。不惑,是说人欲尽去,不再受世俗名利的诱惑,也不再拘泥于现象-表象-对象之见,不再执着名相,不再妄为,唯究生命的本来面目,仍学习不缀,终于明白属己的天性-天命,人而仁,仁而人。此时自然耳顺,因为不执人间是非,无闻逆耳之言,而以仁者的慈悲,含蕴化成一切,成人之美,成物之是;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是说保持某种适宜的属人的生活方式,而唯指属己的道德俱全的境界:独然自在,廓然无外,澄明无蔽,无远弗届,生生不已,一体同仁。不逾矩,就是成己之是;从心所欲,就是一体同仁。孔子自述一生,于华夏民族,乃至全人类,极为珍贵,君子可印。这是仁者的圆满,也是生命的完成,从赤子的天真,到世间的探索,终于觉悟而成为自己。这就叫自由。仁即自由。仁道,就是自由之路。属己的人生,就是自由的展开。

0014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何谓无违?就是自正。仁者自正,所以无违,无违自己,无违属己的天性-天命,无违仁道,一言以蔽之,无违仁。人而不仁,即已违仁在先,背离了自己,虽自以为无违其所从由,如外在的信条、规范、律法和制度,也是自欺欺人。孝之无违,就是无违仁。仁道就是孝道。不仁就是不孝,或有孝名,而无其实。仁者孝行,非是常人那样不孝求孝,以孝为孝,为孝而孝。所以,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事之葬之祭之以仁。这就是仁者之孝,人或以为不孝,亦孝。

0015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忧,所以成疾;无忧,虽疾无患。能使父母无忧者,孝之至也。仁者无外,一体同仁,父母之忧即我之忧,知我之忧亦父母之所忧,所以必使自己无忧而解父母之忧。所以,仁者忧父母之忧,先父母之忧而忧;忧天下父母之忧,先天下父母之忧而忧;忧天下之忧,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则父母无忧,天下父母无忧,天下无忧。所以,仁者必是孝子,孝子必仁。常人不然,虽能在事上竭力,不能忧父母之忧,解父母之忧,父母在外故。有注说疾指父母身体病痛,只是所忧一端,未达。

0016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礼记曲礼云: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为敬之貌,敬是恭之实。敬自恭,恭不必敬。恭敬不可离,离则不敬,非恭。诸如认真,不苟,谨慎,严肃,温和,尊重等辞,都是敬的字义,一言以蔽之,敬就是诚,仁之情,泛指君子待人接物处事的态度。人而不仁,私我欲使,自无敬可言,要么骄慢,要么諂媚,或貌似恭敬,其心不诚。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说的就是这种情形。所以,敬在自觉,只可以也只可能是自敬。不能自敬而能敬人者,是不可能的。仁者自敬,所以能敬,无不敬。事父母以父母之敬,敬为父母,诚事父母,成父母之是;事兄长以兄长之敬,敬为兄长,诚事兄长,成兄长之是;事上级以上级之敬,敬为上级,诚事上级,成上级之是;乃至于饲养犬马,以犬马之敬,敬为犬马,诚事犬马,成犬马之是。事虽各异,其敬一也,其仁一也。人或以为不敬,亦敬。这叫大不敬。要之,人既为私,不能自敬,故以养亲为孝,视同犬马,或更不如。观当今社会,不难自见。孝之于民,鲜久矣。

0017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敬有何难?不敬,所以为难,如果连掩饰克制都不顾,可谓不孝之甚。然心中不愿,貌似恭顺,也是不敬,且难以持久。不敬就是不诚,不诚就是不仁,不仁就是不孝。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照此说法,确乎难为。孝子自有深爱,不爱父母岂可谓之孝?但也不必总是和气愉色婉容,而有愉色婉容者,不知其仁。色之为难,非难在色,难在致仁。

0018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不违,不是孔子对孟懿子说的无违。无违在己,不违在人。颜回的不违,是指他对于孔子的教诲,总是默而识之,不表意见,不像那些好抖机灵,抢着提问,动辄质难的同学。这在人看来,颜回似乎非愚即迂。实情不是这样,颜回不但心领神会,且在生活中能举一反三,多有发挥,足以说明其善于学习,可谓大智若愚,其愚人不可及,孔子所以许之。回也不愚,不但为颜回正名,也是对他极大的激励。而且此言更是对其他弟子乃至于后学的提醒,不要自作聪明,自以为聪明。好学如愚。仁者如愚。

0019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廋,隐也。孔子不是教人怎么看人,那是术士的把戏,而是诲人自悟,不可自欺欺人。视唯自视,观唯自观,察唯自察,视-观-察,就是自审,反求诸己。其,指的是自己,而不是人。视其所以就是视己所以,观其所由就是观己所由,察其所安就是察己所安。己焉廋哉?自己怎么可能隐瞒自己呢?知己就是知人。人之所以就是我之所以,人之所由就是我之所由,人之所安就是我之所安。人焉廋哉?人怎么可以隐瞒我呢?仁者无外,一体同仁,以天下之以,由天下之由,安天下之安;朗朗乾坤,宇宙天地,众生万物,无非此心造化。故曰:仁者不廋。常人则为知见所蔽,以为人心隔肚皮,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大搞阴谋诡计,都是私欲作怪。人必廋乎!汉语积累的大量描述小人奸诈伪善的成语俗谚,诸如尔虞我诈,故弄玄虚,人面兽心,掩耳盗铃,表里不一,虚张声势,笑里藏刀,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言不由衷,韬光养晦,瞒天过海等,都是人必廋乎的写照。虽有相反之语,慎独之教,也只是现象说事。人,仁之廋也。唯仁者不廋,故能廋,廋人之廋,不廋人之所廋。仁者必也廋乎!不然,人何以不见?

0020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温故,所以知新。不然,新即成故,新之何谓?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同样,故而不新,是谓故也。故,我之故,亦我之过也;新,我之新,亦我之进也。温故而知新,自新也。易云:君子反复道也。温故知新这回事,就是师的本来面目。孔子不是说要为人之师,而是诲人以故为师,也就是以己为师,其实是以仁为师,这样才能如汤盘铭所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亦如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说:生命之树常青。一言以蔽之,就是致仁。仁即新,新之为新,新之所以新。仁者恒新。人而不仁,以学为用,求师利师,不知自己才是唯一真师。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其义在此。要之,仁者好学,故不师,不为人师,故能师,成师之是,师成万物。师道,就是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