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语 0061-0070

006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

人而不仁,既以饱食安居和出人头地为幸福所在和人生的意义,比以为是,嫌贫爱富,所以不能久处贫困,也不能长处安乐。久处贫困,免而无耻,无所不为,直为下流;长处安乐,骄奢淫逸,不思进取,自掘坟墓。虽然,终有一死,悔之也晚。只有仁者明白属己的天性-天命,所以仁道不违,无论贫富,贫而能乐,富而好礼,一以贯之,成己之是,化成万物,终于圆满。

0062 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仁者行于人间,自在自为,自由自行,和而不争,不求人间富贵,自安于属己的天性-天命,唯仁道不违,一以贯之,义以处宜,所以无所不安。这就是安仁,仁者之安。仁就是安,安之为安,安之所以安。安仁才是真安,无外无恃。故唯仁者能安,安人之安,不安人之所安,成安之是,安成万物。人而不仁,一切异己在外,中心空虚,私欲炽盛,利害得失,是是非非,忧患不免,不安而求安,虽安不安,毕竟不安,终不得安。人间,就是不安之地。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固然,安乐岂可得哉?终有一死,就是人之大患,不安之大者。老子说:吾之大患在吾有身。就是这个意思,可知其说之陋。或有自以为知仁而好之者,以仁为可欲而求之,就像把镜中之我当成自己,如此岂能安然?这就叫利仁。故曰:安在致仁,致仁为安。进言之,历来关于仁的说法很多,几乎都把仁当成名相-概念而加以演绎发挥,形成种种体系学说,如谭嗣同的仁学。但这不是仁,而是所谓本体,逻辑的推定和预设,抽象之物,只是虚无,若再加以人格化,形象化,即为信众膜拜的偶像,如基督教的上帝。仁的本来面目,就这样被知见所遮蔽,就像孔子自己被儒家铸造的孔圣人所遮蔽了一样。实情是,仁就是自己,明明白白的自己,也就是自知之明,全体明觉,一定是具体的,生动而鲜活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化的。

006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仁者无好无恶,不好不恶,不为人之好,不为人之恶,故能好人,好人之好,不好人之所好,成人之好;能恶人,恶人之恶,不恶人之所恶,不成人之恶。这就是仁者的好恶,其好固仁,其恶也仁。人而不仁,必有好恶,无非私利,且党同伐异,攻乎异端,犹手足相残,害己害人,其恶固不仁,其好亦不仁。

006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至善无恶。仁,就是至善,善之为善,善之所以善。志于仁,就是致仁。天性所在,天命所之,一以贯之,成己之是,化成万物,就是仁者之志。仁者之志,就是仁道。前一段人而仁,曰志;后一段仁而人,曰道。统摄而谓之曰--仁道。常人的大恶,就是不仁。人而仁,当即无恶,人或以为恶,亦仁;人而不仁,无非为恶,或自以为善,亦恶。孟子好说性善,荀子主张性恶,都是现象之见,都是人道。人道就是恶道。现代伦理学说关乎善恶的说法,也无非如此。这些都是人学,术而已。虽然,赤子必异化为恶之人,才可能觉悟而至于仁之至善。可以说,人而不仁,就是仁者的浪子生涯,人间就是仁者的熔炉,要么生,要么死。也可以说,人而不仁,一切是恶;人而仁,一切皆善。

006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仁者行于人间,天性所在,天命所之,成己之是,化成万物,不求人间的富贵,也不嫌人间的贫困,就像一棵小草顽强生长,只是生长。毋宁说,仁者视人间的富贵如浮云,而以生活的困苦为对自己的考验,所以,必与广大劳苦人民在一起。仁者明白,人间的富贵不过是人的自蔽,而贫贱才是人的现实,且人间的富贵者无不是同类相残的结果。只有成为自己,人而仁,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则至富至贵,富在德备,贵在自由。人之所欲,一切外求之得,无非外物,虽得非德,得必失之。

0066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

君子去仁,即非君子,恶乎成名?仁,名之为名,名之所以名。仁非一物,就是自己,焉可去之?可去非仁。仁者无名,故能名,成名之是,名人之名,不名人之所名。君子,就是仁者的人名。人而不仁,或好为君子,虽有其名,而无其实,所以人间多伪君子。孔子所以欲以正名。正名,就是致仁。仁道所之,名至实归,万物化成。实,就是仁,而不是人以为的事功,事功亦名。

0067 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违仁,不是违仁的名义,而是违己。无违,就是不背叛不悖离自己。无违就是诚实。仁者行于人间,天性所在,天命所之,不会因人间的诱惑和处境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无论富贵还是贫穷,无论造次颠沛还是功成名就,即使在沉沦的至暗时刻,始终一以贯之,甚至杀身成仁。无违,就是自在自由。凡物自然,只有人是例外,自蔽为私,恣意妄为,不得善终。无违,就是致仁,就是回归人的自然。自由,就是自然的觉悟,觉悟的自然,人的自然。仁者,就是自由之人。

0068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论语里仁)

好仁者,唯指仁者,志于仁的君子。恶不仁者,指的是好仁的不仁之人。好唯自好,自好才是真好,而不是好货好色的好,那是人欲。天性要求自己成长,就是好。好就是志,志才是好,只可以自觉自知自明,所以无以尚之,不可言说。而人的好仁,则是以仁为可欲而求之,私欲而已,无非是使其以为的不仁者加乎其身。这样的好仁,不过是恶其不欲罢了,其实就是不仁。不仁,所以好仁。真正的好仁者,无好无恶,一体同仁,不会恶不仁者。只有不仁的人,才恶所谓的不仁。这就是为什么人间只有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而不见真正的君子。孔子所以叹之,其言婉转,学者宜深思之,仁即在其中。且有一点可以明确:但凡还有好恶之意,即未致仁。

0069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什么叫力?就是欲之求,志之蔽。人而不仁,以欲为志,志在必得,以为得志,所以不能致力于仁,自身的成长,而把自己当成获取名利、满足欲望的手段。这不是能力不足的问题,而是执迷不悟,不能志于学,学以致仁,把生命的大能消费于外物的追逐。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是不是有能力不足以觉悟的人?就像佛教有种说法,以为一禅提者不可能觉悟。也许有吧,但那就不是人了,如猿猴之类。既生而为人,自以为人,如果终其一生,而不能觉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不能成为自己,那么也只好自作自受,不是另类,就是夭折。这可以从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对苦难的不堪,以及怨天尤人,悲观失望,得到验证。

0070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人以群分,对号入座,拉帮结派,求同存异,就是广义的党。人类,可以说是天地间唯一大党,以别于万物之类。比以求同,所以结党;私欲以利,所以求同;蔽于知见,所以为私。人而不仁,私我欲使,必有其党,各为其党;一切组织社团圈子,乃至家国种族,甚至所谓无党派人士,无非党也。党同伐异,攻乎异端。人间,就是党争的世界。不管标榜什么,任何党,都是为了给党所代表的个体谋福利。党,就是私欲的集合。自古以来,何曾有过代表人类全体的党,更不必说代表宇宙天地,众生万物。这就是人之过,自异于万物,表现虽千差万别,其过则一,过在不仁,过而不改,所以为过。不知属己的天性-天命,不能成为自己,而执着于私欲的满足,名利的追求,自欺欺人,害人害己,无所不用其极,就是人的大过,过之为过,过之所以过。所以,知党之过,即知成员之过。观即谛视,自审的意思,非是察人之过,而是以人之过为己之过,反求诸己,以至于仁。君子不党,仁者无过,故能党能过,党人之党,不党人之所党,过人之过,不过人之所过。人而不仁,就是仁者之过。子曰:君子群而不党。也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