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语 0091-0100

0091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论语公冶长)

关于宓子贱这个人,传说中最有名的是鸣琴而治,载于吕氏春秋察贤篇:雪霜雨露时,则万物育矣,人民修矣,疾病妖厉去矣。故曰:尧之容若委衣裘,以言少事也。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於于子。宓子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固劳,任人者固佚。宓子则君子矣。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义矣,任其数而已矣其中君子的说法,大概就来源于本章。也许是先有结论,再寻事迹,不必深究。有人说这是无为而治,未达。无为乃是自为,不是不为。仁道不违,就是自为。自为是仁者之为,人为是常人之为。宓子鸣琴而治,是自为自治的结果,自治在前,鸣琴在后,不是弹琴就可以治,否则,岂不人人可为单父宰?祸事不断,火烧眉毛,哪还有闲心弹琴?所以,自治自为,诚非仁者不可。人而不仁,各为其私,倘若不能导之以政,必纷争不已。吕氏的结论,只是现象之见。任人任力,固然重要,但这是人政,为政者必先有仁政德政,才能成人政之是。否则,任人任力,都可能适得其反。而且,巫马期亲力亲为,有何不可?劳而无怨,或才是仁者本色。进言之,君子大概可分三种:有名无实的君子,就是伪君子,人以为君子,曾子所谓的君子人;有实无名的君子,才是真正的君子,仁者,可惜人视而不能见;至于有实有名的君子,自古鲜有。宓子贱既得孔子的肯定,也许是其中一个。

0092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

对人而言,器,就是可用的人才。子曰:君子不器。但孔子并不否定器。不器在己,为器在人。女器也,乃是肯定子贡的才干。而瑚琏又是器中之贵者,宗庙之器,非为日用,而供祭祀,可以说是国器。孔子以此勉励,非是轻看,而是器重。而且,仁者行于人间,必为器乎!虽同为器,区别在于,常人只是为器而器,而不知器之为器,器之所以器。仁者不器,所以能器,可为一切器,成一切器,器人之器,不器人之所器。

0093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论语公冶长)

什么叫佞?就是能说会道,口齿伶俐,辩才无碍。其反义字,就是君子欲讷于言的讷。孔子向来不喜欢佞者,因为这种人通常不是以德行说话,而是御人以口给,不过是嘴上占便宜,而屡憎于人,不能真正服人,且多没有好下场,如苏秦张仪之流。且仁唯自觉,他者焉知?而佞者之不仁,则几乎可知。不佞,不就是仁,不必仁,但近仁。以不佞与仁相提并论,说者乃是以佞定义仁,孔子所以厉言之。

0094 子使漆凋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论语公冶长)

吾斯之未能信,意思是不知自己能否胜任此任。漆氏不是故作谦虚,而是诚之为言。这就是信,自信。孔子所以悦之,乃是肯定他的诚实。一个人,说的话似乎缺乏自信,反倒是自信的表现,仁即在其中。学者不可放过。

0095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

这是师徒私下的对话,生动有趣。但不可以只当成一件佚事看。仁者行于人间,既有此人身,难免七情六欲。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今见大海广大无边,不免浩叹,不是想从此罢休,半途而废,而像老庄之徒那样,逍遥于天地之间。即使孔子乘桴浮于海,必也是仁道所之。孔子说道不行,意思不是仁道不行,而是指人间非仁道可行之地,而仁者明知不可行而行,正是仁道。仁者诚行,无非仁道。子路率性,以为孔子果真有此打算,又闻孔子特许自己忠勇,所以高兴。可惜他虽以追随孔子为其道,似未致仁,勇固勇矣,只是匹夫之勇,不能明白仁者之勇,一以贯之,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无所取材,虽是戏言,也可知孔子爱莫能助的心情,就像孔子说颜回进而不能止。

0096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

总有人问孔子某某仁乎,但要格外注意,这个仁不是仁自身,而是他者对一个人的认识和评价,只是一张标签,一枚勋章,一件制服,一个名号而已,而且一定是与不仁一词成对出现的,因为既然一个人仁,那么必也有另一个人不仁。孔子常说可谓仁矣,差不多就是意思,至于某人究竟仁否,孔子从来没有肯定过,通常是在可谓仁矣后面,补充说不知其仁。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如其仁,只用在管子身上,并不是说管子仁,意思是如管子自以为是的仁。综上可知,仁的究竟,只有自己才能明白,他者是不能知道的,就像我的病痛一样,医生可以知道病痛是怎么回事,但他不可能经验我的病痛。要之,仁就是己,明明白白的自己,觉悟的自己,一言以蔽之,就是自知之明。我通常还要在自知之明后面,加上全体明觉,因为自知之明一定是全体明觉,不然,不是仁的自知之明,而是人常说的自知之明,就像明哲保身的道家之流。更重要的是,自知之明一定是具体的,而不是佛教那种玄虚空洞的觉悟,表现在对属己的天性-天命的领悟和由此展开的属己的人生,这就是仁道。仁道是独一无二的,不是什么哲学上的共相本体,如老庄之道,而是关乎生命自身的完成和实现,就像一棵草成为这一棵草,同时含蕴化成万物。综上所述,不难领悟孔子对仁一字极为重视,决不姑息任何似是而非的说法。何以如此?就在于自知之明,而不可以言说,说即异化,而为名相之物;人而不仁,难免执相以求,适得其反,因为所求之仁不是仁,不过是名为仁的可欲之物罢了。所以,学者宜常参不知其仁、可谓仁矣、如其仁这三句,庶几乎仁矣。

0097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众所周知,众弟子中,孔子最喜欢颜回,但不服颜回者,恐怕大有人在。人而不仁,大抵争强好胜,口服心不服,心服嘴不服。孔子把子贡与颜回比,一方面是器重子贡,另一方面也可以观其人品如何。子贡说不如颜回,孔子很高兴,不是因为子贡知道自己的闻一知二不如颜回的闻一知十,而是肯定弗如之所以弗如的诚实,就像漆凋开的未能信,诲子路的不知为不知。前一弗如,是同意子贡之言,后一弗如,乃赞许子贡之诚。

098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凋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流注几乎都以为孔子是在斥责宰予,可以说完全未得要领。孔子固然对宰予有所失望,但不是像好为人师者那样,把过错统统归到学生身上,而是自讼己过,这正是孔子的不平凡处,也是其教诲弟子的特点,即无加诸人。朽木不可凋,粪土之墙不可杇,不是骂宰予是朽木粪墙,而是说人皆有其属己的天性,不可强求一律,有所希望才有所失望。这样的例子不少,如樊迟学稼圃,子张学干禄,虽是小人之学,但也不废小人之才。而且,正是从宰予昼寝一事,孔子反求诸己,知己之过而改之,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就是最好的教诲。今之为人师者,乃至于为父母者,恐怕已完全没有这样的好学精神。

0099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

欲,唯指人欲。人而不仁,人欲不免,必有所求,就有弱点,如此怎么可以做到真正的刚毅?有人说申枨刚毅,说明周围的人对于何为刚毅没有正确的见解,此事要紧,孔子所以纠之。那么,什么叫刚?不是匹夫之刚,毋宁说,人而不仁,私我欲使,不刚求刚,为刚而刚,与人之所谓的仁义一样,无非可欲,即使是无欲,也是人欲。实情是,刚毅所以无欲,非仁者莫属。仁就是刚,乃至刚者,刚之至也,亦刚之为刚,刚之所以刚,所以必也是至柔者,柔之至,柔之为柔,柔之所以柔。仁道不违,一以贯之,就是仁者之刚;成己之是,化成万物,就是仁者之柔。刚柔相济,就是乾坤之健。仁者是以夕惕若厉,自强不息,反复道也。

0100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

人而不仁,就像原子个体,活在外在的世界中,私我欲使,焉得无加?虽不欲之,不能免也,欲即加也。彼此相加,就是常人的生存方式。只有学以致仁,人而仁,仁而人,才能一体同仁,故无加诸人,而人也不能加诸我。孔子说子贡非尔所及,不是说不能,而是还没到时候,就像说颜回不能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