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语 0331-0340

0331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史鱼之直,蘧伯玉之智,孔子乃许其贤,而非许其仁。虽然,也是相当高的评价。类似的话,孔子说过不少,如谓南容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兄之子妻之。谓宁武子曰: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又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又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意思都差不多,无非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而知进知退,虽不知其仁,但其行为表现,与仁道不悖。但学者不可止于此,必反求诸己而至于仁,则无可无不可,唯仁道不违,一以贯之。且人之直非仁之诚。常人直在言辞,仁者诚在不违,人以为不直,亦仁。且人之智非仁之知。常人智在私谋,仁者知在天命,人以为愚,亦仁。

0332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学者注意,孔子说的第一句话,可与言或不可与言,失人或失言,乃是对常人而言。人而不仁,犹原子个体,各为异己,焉知与言之人或与人之言,可或不可?私意猜度,利害得失罢了;若是唯恐失人失言,即已自失在先,失之于诚也,则不能化德,失之何谓?得之何为?所以,孔子的真正意思在最后一句。知者,唯指自知之明,只可以也只可能是觉悟的自己,仁,则一体同仁,诚之为言,述而不作,无可无不可,无得无失,不得不失,所以不失人,亦不失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就是这个意思。德,即是不失之言。仁者,即是不失之人。

0333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就是君子,就是仁者,否此不足以称之。仁者行于人间,就是君子,就是志士仁人。真正的仁人志士,不为志士仁人之名,也不必有仁人志士之名,甚至可能相反。对仁者来说,人间之虚名,何足道哉?人而不仁,蔽于知见,以名为实,好名求名,名无其实,或有志士仁人之名,不知其仁,不必仁,人间所以多伪君子也。一言以蔽之,不仁就是害仁,害仁者人也;成仁就是成人,成人者仁也。

0334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人生唯一大事,就是领悟自己,成为自己,不负属己的天性-天命。法华经所谓佛出世之一大事因缘,指的就是这个。佛就是仁,一之明,己之觉。工欲善其事,指的也是这件大事,舍此无事,一切事无非此事。所以必先利其器,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以致仁。利其器之器,不是身外之物,而就是我这个具体的人,作为人的自己。至于事大夫之贤者,友士之仁者,则是具体的利其器的方法,指的是有贤仁之名的士大夫,但学者必反求诸己以至于仁。人而仁,一体同仁,自然相印而亲近,无需刻意为之。要之,为仁有二:或为仁之名,或为仁之实?为名在人,为实在己;为仁之名,乃为仁之实;为仁之实,则无为仁之名。致仁,就是名则实之,实则名之。实即仁也。人而不仁,即在为名而不能为实,名无其实。这大概也是子贡之病。

0335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

为邦,就是建立一个国家,换言之,就是理想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孔子所言,就是他的理想国,但不是指具体的事情如历法、马车、服装和音乐之类,而唯指建国原则。夏时代表天道,殷器代表地道,周礼代表人道,舜韶代表君道,四端建立,国体乃成;天地人君,三皇五帝夏商周,一以贯之,仁道不易。而为政的原则,主要有两条,即放郑声,远佞人,其实乃一,无非为政以德,自正自治。一言以蔽之,为邦即是致仁,致仁就是建立属己的家国天下之理想。毋宁说,理想国才是真正的现实的国家,只可以也只可能且已然实现于仁者此心。人间,则是郑声泛滥、佞人当道的世界,而常人的国家不过是虚幻的名相,名无其实。(附:历来注家几乎都是现象说事,无非以小人之私度君子之仁,无异于郑声佞人。为邦,岂是一历一车一冕一乐一放一远之事?)

0336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远近,不是时空之比,而是非此即彼。远虑,致仁之谓,虽远犹近,近之至也。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近忧,乃指不仁,私欲缠身,无非饱食安居,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虽近犹远,远之极也,不能致仁也。

0337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

不贤者,自以为贤,以不贤为贤,贤之何谓?贤,德之名也。有贤之名而无德之实,非贤也。故唯贤者知贤,不自以为贤,以贤为贤,故能贤贤而举贤。孔子言下之意,非是究二子之贤,而是诲人反求诸己,无为贤之名,必达名之实,致仁之谓也。是则自然贤贤而与之,孔子所以知柳之贤,知臧之不贤也。类似的话,孔子说过不少。但学者切不可拘泥言辞,人云亦云。必致仁乎!是则心印孔子,我就是孔子,则自信此言不虚,诚之为言,述而不作。进言之,方人乃是仁者的特权。人而不仁,私意揣度,焉知他者?孔子曾对子贡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就是这个意思。以此为例,孔子说柳下惠贤,可;子贡若说臧文仲窃位,则不可。

0338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什么叫躬?就是致仁,反求诸己以至于仁,则德自厚,而无求无加于人;无求故无怨,无加诸人则人也不能加诸我。所谓薄责于人,就是一体同仁,视人对我的指责或抱怨为我对自己的要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不是巧言为佞,以其人之责之怨还之其身,甚至心存感激而以为吾之良师。这就是躬。躬不责人,责人不躬。躬者不怨,怨必责人。流注多释此句为责己严而责人轻,似是而非,未妥,于一字岂是虚设?要之,责人即已非躬,仁者耻之,躬而不责。人而不仁,不能躬行,各为其私,所以相责。躬与责,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而是非此即彼,自身因果。不然,即已非躬。

0339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

曰如之何,有所思也;曰如之何如之何,有所悟也。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意思是学而不思,思而不悟,悟而不觉,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举一反三,心领神会,触类旁通,当然更不必说反求诸己而至于仁。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都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对于这样的学子,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犹鼓不击不响,人不问不知,爱莫能助也。至于不学不思,急功近利,或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之流,则不在话下。

0340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

人而不仁,大抵如此,言不由衷,言无其实,说三道四,张长李短,是是非非,无非闲话碎语,名相游戏,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或卖弄博学,巧言为佞,不过自以为是,耍耍小聪明罢了,诸如此类,人间所以嚣嚣也。是孔子之深忧。为贤已难,何况致仁?仁道所以不能行于人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