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语 0351-0360

0351 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不忍者,人欲也;大谋者,致仁也。小不忍,就是不能克制人欲之私;乱大谋,就是不能学以致仁。盖人间无事,无大事,无实事,是则谋之何谓?谋之何为?何谋之有?又何足以谋?何足与谋?无非五十步笑百步,人之妄也。生而为人,唯一大事因缘,就是觉知属己的天性-天命,成己之是,化成万物,终于德备。是谓大谋,德之谋也。

0352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人而不仁,蔽于知见,是非好恶,各为其私,难有一致。此是人之常情,常人之情,不必深究。但,如果众人都说某人好,或都说他不好,却不常见,可见其人具有影响民众、左右民意的影响力,不是大德,就是大奸,所以不可不察。虽然,人既不仁,焉知仁者?众之所好,或为大奸,而众之所恶,可能近仁。所以必察。察者,致仁之方也。孔子非是教人察人之好恶,而是反求诸己以至于仁,则无人之好恶,故能好恶,好恶人之好恶,不好恶人之所好恶,成好恶之是,好成万物,恶成万物。是即仁者之好恶。仁者行于人间,必也好恶而有所好恶。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这个意思。

0353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弘道就是致仁,致仁就是弘道。道唯仁道,乃天性所在,天命所之,觉即在焉;则独然自在,廓然无外,澄明无蔽,生生不已,一体同仁,含蕴化成一切,是弘也。弘者大也;仁者,大之至也。我既生而为人而有智慧,故曰人能弘道。若我生而为猪而能自觉,则亦可曰:猪能弘道。是则万物归仁,皆可弘道。人者,仁也;仁者,人之成也。人而仁,就是明道;仁而人,就是弘道。人而不仁,蔽于知见,私我欲使,以外道为道而求其偏爱,乃自绝其道,道之蔽也。

0354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过不自知,是过也;过不以为过,过之甚也;知过不能改,过之过也;人而不仁,私我欲使,自蔽不觉,过之极也。是则虽求无过,焉可得哉?人间,过之地也。必致仁乎!人而仁,则无过矣。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是以仁者无过,故能过,过人之过,不过人之所过,成过之是,过成万物,是仁者之过也。仁者必也过乎!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是人之过也,见他者之过而不知即是己之过,犹日月之食,人以为过也,而于日月自己,恒行其道,何过之有?

0355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学如播种,思若耕耘,不学,思无可思,久则心田荒芜,遑论收获,故曰无益。又,学如进食,思如消化,精气充盈,生命得以生长,不学则半途而废。一言以蔽之,人生必始于学,化于思,而成于德。故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一以贯之,不可分成两截,无非致仁。

0356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道唯仁道,道之至也;谋在致仁,谋之至也。谋道,就是仁道造化。仁者谋道,则耕也谋道,学也谋道,一切无非谋道,如所谓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唯天下此心而能躬稼。人而不仁,私我欲使,只为谋食,学也谋食,耕也谋食,如樊迟之学稼圃,子张之学干禄,无非苟活之私。所以,仁者所忧者,唯恐不能致仁而有负天命;常人所忧者,无非私欲不能满足而终有一死。谋道,即无常人之忧,而不废谋食;谋食,故不能谋道,而不能无忧,半途而废,是仁者之忧也。

0357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

孔子这段话,乃是针对有家国天下者而言。及之,守之,得之,失之,莅之,这个之,泛指上位,特指人君之位。知即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知性-理性,即认识事物、处理事务的能力。仁,则是一之明,己之觉,即自知之明,全体明觉,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悟性-觉性,即反求诸己、明心见性的能力,也就是万物皆备,唯我造化,不外此心,一体同仁的境界。知及之,仁不能守之,意思是如果不能反求诸己以至于仁,那么必不能摆脱知性-理性的支配,不但一切异化为异己的现象-表象-对象,且信以为真实存在而视自身为其中之一原子个体;为求私我生存,必以一切为外在的环境和资源,趋利避害,贪得无厌,无所不用其极;为人君者若也如此,则君不君,虽居其位,人必夺之,得也复失。所以,只有仁者可居人君之位,但其行于人间,若已沾染世俗之习气而不能祛之,则常人或以为同群而不能肃然起敬,也是不美,不能服众而使之向善,所以最好是入乡随俗,移风易俗,莅之以礼仪规范,常人以为其有人君气象而由之。为什么?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要之,仁者无外,一体同仁,仁道不违,无加诸人,自主而不为人主,唯其如此,故能为人主,可以为人主,才是真正的人主,这就是天子一词的究竟义;而仁者为世俗之人君,就是所谓天下有道,也就是所谓小康,否则就是无道。道唯仁道,而常人所谓的王道霸道,都是可道之道,都是常人可由的外道;则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人间所以不能免于所谓的历史周期律。

0358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小知,就是人知,泛指知性-理性所认识和尚未认识的一切有关现象-表象-对象的经验和知识;大知,则是仁知,即自知之明,全体明觉,知之为知,知之所以知,一无所知而无所不知,具体说,唯是对属己的天性-天命的领悟。小知大知,不是两种知,而是知的不同环节,非此即彼。大知就是觉悟,是绝对之知;小知则是自蔽-迷信,是外在的相对之知。小知曰识,大知曰明。不能大知,故为小知;小知私用,大知含蕴化成一切。大知故能大受。大受什么?就是属己的天性-天命。仁道造化,岂不为大?大之至也。人而不仁,所受者不过私身,微如尘埃,何足道哉。

0359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论语卫灵公)

水火,生存之需也;致仁,存在之本也。人求生存,难免一死。仁者恒在,万物化成,不负天命,所以有终。蹈仁,致仁之谓也。

0360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什么叫当?犹击鼓之响,即也,诚也。流注多释为值得或担当,乃权衡之为,视仁为外在的参照,这是功利之见,非仁。仁道不违,一以贯之,义以处宜,是所谓当仁。师,可为师长,也可为千军万马,也可为一草一木。盖仁者无师,不师,不为人师,以己为师,故能师,以一切为师,成师之是,师成万物。所以,仁者行于人间,无可无不可,无让无不让,当仁而已,是则何让之有?何以不让?让之何为?故唯仁者能让,让人之让,不让人之所让,其让不违,不让亦仁,成让之是,让成万物。要之,仁不可让,可让非仁,是谓当仁不让。